韩玉润
摘 要: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这足以看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有着借鉴意义,学习它、传承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尊重,也是提升自我精神素养的途径。本文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上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意在使语文教师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032-02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文辞,艺也;道德,实也”。文章中蕴藏着的“道”值得教育者深思而慎取。传统文化与“道”之间的联系更不容忽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懂得用文化来施“道”,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使学生感悟“道”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被关注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被列为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借助导入环节,有效渗透文化
在小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在人生中最懵懂的阶段接受文化的洗礼,这是一种精神教育,品质教育。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诵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的背诵会使学生失去对文化学生的兴趣,更不要谈及传承了。
研究渗透策略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任,语文课程中不能少了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文化的力量可以得以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挖掘文本中的内容,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设计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导入语,这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可以将文化渗透化为无形的教育。
例如: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爱国精神,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先烈用青春和热血浇筑而成的,“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看一下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红军的草鞋、吃的粮食以及他们住的环境,在这样的导入中,学生会被震撼到,“老师,这是真实的图片吗?这也太艰苦了。”“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太可敬了。”“同学们,即便是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先辈们却毫不在乎,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那就是为我们带来崭新的生活。那么,在新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在这样的导入中,学生就会明白何为国,何为家,也会懂得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大都是趣味性的,学生乐在其中,但是进入文本学习后学生的兴趣立即就没有了,教师在赢得了开头彩的同时,其实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培养的机会,导入环节渗透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利用教学情境,凸显文化底蕴
情境创设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画面情境、音乐情境等内容,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精神的启发。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情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使学生在感悟文化的思想的同时,获得一种现实化的思考,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就能使其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得到更为创新的认知,这是一种思维的延伸与发散,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关键。
例如: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孟母三迁”和“岳飞刺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曾经为了自己的孩子,三次搬家的故事吗?有没有听说过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的母亲?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是啊,这些母亲都很伟大,他們有着民族大义,更有着对孩子莫大的期望。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它同样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们来读一下吧!”这样的情境,为学生阅读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字词句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而素养的形成就是需要思维的发散,传统文化创设情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目标,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得到锻造。
三、关注生成内容,把握渗透时机
课堂是动态发展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把握住那些可以为学生渗透文化的生活内容,利用这样的鲜活的内容丰富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感受。时机,稍纵即逝,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掌控课堂、发现亮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锤炼,要敢于将一个生成点扩大,讲透。
传统文化的内容很丰富,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为我们传承文化提供契机。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把握这个契机,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例如:在《忆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讨论中更自由,能够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可以设置探究问题如下:1、你怎么看待读书?2、你从书中可以学到什么?3、哪些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比较自由,因为开放性很强,有的同学说:“我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觉得里面的坚强、不屈服精神吸引着我。”有的同学说:“我比较喜欢读《唐诗三百首》,因为其中有爱国的情怀,有文人的抱负;有谦卑的态度;有无畏的豪情;有古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是啊,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各种优秀的文化,而我们就要学习和传承这样的文化,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被采用,但合作探究的问题大都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课堂生成新的内容,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
四、巧用文化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无尽的精神力量,给中华儿女带来精神的慰藉。拓展,可以放开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胸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拓展文本内容,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传承,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文化拓展的方式有很多。
在小学生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活动、阅读相关著作亦或是写作等方式开展拓展教学,因为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强,对于实践性的活动更具有参与的兴趣。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的内容,教师在拓展时要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处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们已经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宽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你还有没有见过其他的有关宽容的历史故事呢?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回去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将你的故事编成戏剧,我们开展一个戏剧演出,怎么样?”学生都很积极,语文的魅力也由此彰显出来了,学生有的找到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将故事讲得非常好,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六尺巷”的故事,在这样的文化拓展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那些难以理解的古代的文化编成一个个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戏剧的形式演出来。这样实践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做文化拓展时也更容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不仅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在语文课堂中营造出文化的氛围,无论是在课程实施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在其中渗透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安.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19,(33).
[2]李长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