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感悟汉字的意象之美;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德育融汇于书法教学中,使学生的学识修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书法教学 传统文化 意象 哲学思想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153-02
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之一。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曾说:“写字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由此可见,积极开展书法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汉字历史及文化价值的有效方式,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感悟汉字的意象之美
每一个汉字的造型足以表明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因此,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说文解字》,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考究汉字的来源,然后进行书写指导,便可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意象之美,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如“活”字古代的写法为左半部“三点水”、右半部为“根”字,表明有水有根方能存活。又如“法”字,古代的书写方式便如水一样公平,如剑一样嫉恶如仇。再如繁体的“家”字,人字旁边一个宝盖头,宝盖头下一头“猪”,意味着有人有猪的房屋便是家。但为何将“牢”字的“牛”替换为“豕”,便成为“家”字呢?原因便在于,猪是六畜中生殖力最为旺盛的物种,故将之放到家中可表现出期盼人丁兴旺之意。从小小的汉字书写上不难看出,汉字绝非仅是起到表达语言或审美之用,还蕴含着中国人的思想,是中国人民表达自身含蓄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形成本身便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是汉字无法转化为拼音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冠”字,该字是由“宝盖头”“元”以及“寸”三部分组成,其中“宝盖头”意指“覆盖”,而“元”的本义则为“人首”。依照“冠”字最普遍的使用意义,其构型原本可到此为止。但在“元”字旁边却偏偏还有一个“寸”字,所代表之意则“冠”不单单是指“人头顶佩戴之物”,还具有“冠制”之意。至于所谓的冠制,狭义是指男子成年时的礼仪,泛指以特定之冠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在我国古代,冠制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服制,虽从冠制的表面上来看,其仅是指人们佩戴冠帽所需遵循的法规制度,但从深层来看,它却代表着礼制,而正是基于冠制这一礼制的存在,人们的言行举止受到有效节制。
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与语义之间实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且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深度关联,方使得汉字摆脱了如普通文字一般对语义的依附性,继而成为一个可独立表达信息的载体。与此同时,汉字也因自身所具有的表意功能而能在今后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为语言符号的作用。正如中国人常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所欲表达者,即人们对一个人心理意念及思想品格的评价,往往会联想到他们书写的文字。因人对图像往往有着极强的感知力,故在书写时也容易表现出同样的特质,那便是形象化。然而,此种形象化又不拘泥于实物且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故使得书写者的心灵意向亦能借助所书写之文字予以充分表达。当然,这同样基于汉字本身“可意象性”的特点,即能将人们心中意象的个性与汉字的特性联系到一起,又能让观察者同样产生强烈意象感,继而深入感知创作者的心灵。
二、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书法不仅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更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的深刻思想。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如能结合实际,寓教育于书法之中,向学生有机地渗透古代哲学思想,让学生借此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继而可在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促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国内诸多艺术家都表达了自身对于书法艺术的不同看法,无不对书法艺术交相称赞。諸如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书法家及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便认为书法乃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艺术。宗白华先生亦表示可借助书法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及情感。此外,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亦认为书法乃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且不论核心这一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我国的书法艺术与音乐、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均是中国哲学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核心则在于阴阳。其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便犹如种种相对立的审美,如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曲与直、轻与重、大与小、疏与密、奇与正、巧与拙等。而正是基于上述审美的两相对立,方才交织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对书法的钟爱。中国的儒道哲学在先秦便已形成,而后出现的两汉书法既包含儒道哲学的思想,又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正如东汉崔瑗作在《草势》中所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所欲表达之一便重在体现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此外,蔡邕在《九势》中更是对老庄任性自然及反对雕凿的思想予以直接继承,认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当然,古代先人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在后世中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是因为后人不仅能深入解读出著名书法作品中所含的种种思想,更能从中感受到种种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三、把德育融汇于书法教学中,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书法之所以被称为我国国粹,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书法本身便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虽然书法的载体十分简单,但其所背负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极其厚重且深远。因此,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应注重将德育融入其中,这样便能在丰富学生学识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升华。
书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能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民族自豪感,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传承并发扬书法艺术的行列。但要切实练好书法这门艺术,关键还是要学生本身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与此同时,鉴于书法笔画中的起笔、行笔及收笔等均有其技巧,教师亦可将其与做人的道理联系到一起。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欧体时,可以结合欧体险峻的特点,向学生介绍欧阳修身处的时代,让学生体会到欧阳修刚毅的个性,这对学生学好欧体无疑大有裨益。再如,教师结合笔画中“方圆”兼顾的特点,可提醒学生做人亦要外圆内方;而运笔之势有“轻重缓急”之分,也能提醒学生做到张弛有度,这个道理便如同琴弦一般,若崩得过紧便容易断掉,但若过松又不成曲调。此外,书法的一笔一画也极具教育意义,如笔画中的“一”,由其中锋运笔及力度方面便可看出个体处事的立场。而在收笔时的回锋则告诫学生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平和、委婉的态度,不能过于强硬,应始终怀有谦卑之心。
书法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教师应抛砖引玉,培养、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学习书法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及个人修养,并自觉地探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书法教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盛子晏,盛敦荣.以人民为中心的书法教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发展,2019,19(2)
[2]杨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研究——以书法艺术教育为例[J].知识文库,2015(19)
[3]常雯婕.传承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书法教学的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34(7)
[4]江华姿.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S1)
作者简介:李德来(1967— ),桂林资源人,高级教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探究。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