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2020-04-20 02:48:16党洪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洼田饮水功能障碍

党洪梅

(山东省残疾人第一康复医院,山东济南 250012)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因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诱发缺血和缺氧,致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的疾病。 该病发病突然且危害性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下降,然而多数患者治疗后伴随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法顺利将食物经口送至胃, 口齿不清以及唇周肌肉无力等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吸入性肺炎、 呛咳以及误吸等情况。 长时间的吞咽功能障碍还会诱发患者营养不良,对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改善均产生较大影响[1],所以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该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探究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 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且各生命体征指标恢复平稳;洼田饮水实验分级为3~5 级;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诱发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合并脏器功能损伤或恶性肿瘤疾病者。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5 例中, 男/女:19/16;年龄52~84 岁,均值为(68.6±1.3)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3 级患者12 例,4 级患者12 例,5 级患者11 例。 对照组35 例中,男/女:18/17;年龄53~83 岁,均值为(67.9±1.5)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3 级患者13例,4 级患者11 例,5 级患者11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抗凝治疗等,并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如下。(1)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皱眉及微笑等面部运动,在张口之后缓缓闭上,双侧交替进行鼓腮,使双侧颊部鼓起后再经口慢慢吐气;患者张口后保持舌头前伸,尽可能以舌头舔上唇和下唇,之后将舌头左右运动,最后以舌头对硬腭部进行抵压;指导患者进行口唇吸吮、口唇紧闭后进行旁拉动作,以及主被动的颈部旋转和屈伸肌练习等,并指导患者进行咀嚼动作练习,如可进行空咀嚼练习;以拇指及食指放于患者喉部处,鼓励其反复进行吞咽。 (2)冰拭子刺激:以无菌棉签蘸水后冷冻,指导患者保持坐位,并将头部朝健侧微偏移, 对无法保持坐位者可选择健侧卧位。 首先以压舌板下压患者舌头,之后使用冷冻冰拭子进行舌软腭部位的刺激,诱发患者吞咽动作,再以冰拭子对唇及两颊进行刺激,从而诱发患者的咀嚼动作。(3)摄食训练:指导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将其头部向前倾斜约45°,从而预防误吸。 对于偏瘫患者将患侧肩部适当抬高, 需要喂食的患者可保持健侧卧位,避免出现食物漏出的情况。 进餐结束后将床头摇高约35°,并维持30 min,避免出现食物反流。 在喂食的过程中选择较小的勺子,由侧面进行喂食,同时尽可能将食物送于患者舌根处。在食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糊状食物或者质地比较均匀的胶冻状食物,如鸡蛋羹等,尽可能避免食物过于粘稠或干燥以及难以咀嚼等。 进食开始后可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食物放入后可用小勺对舌头进行轻轻按压,从而刺激吞咽。 指导患者反复进行吞咽,确保食物能够完全咽下,避免患者进食速度太快,通常为30 min/次。鼓励患者适当运用健侧手臂自主进食,严格控制患者的进食量以及进食速度。 两组均治疗1 个月后评估疗效。

1.3 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其吞咽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1 级:可以顺利地一次性饮用完30 mL 温水;2 级:可分≥2 次饮用完30 mL 温水,且无呛咳;3 级:可1 次饮用完30 mL温水,然而有呛咳;4 级:可分≥2 次饮用完30 mL 温水,且有呛咳;5 级:患者频繁地出现呛咳,且无法完全饮完。 (2)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碍完全消失,能够恢复正常饮食,洼田饮水试验为1 级;有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碍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为2 级;无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碍并未改善,洼田饮水试验为≥3 级。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均集中分布于3~5 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以1~2 级为主,同期对照组则以3~4 级为主,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对比[n(%)]

3 讨 论

脑梗死的进展速度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脑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诱发脑内局部血流受阻,使得脑组织发生缺血软化以及坏死等情况, 在全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高达50%~60%。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2-4]。 吞咽是一个协调且流畅的自然生理过程,其功能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神经、肌肉的共同协调和配合。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情况比较普遍,饮水、进餐过程中容易出现咳嗽以及呛咳,使患者进食速度减慢。长时间的吞咽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营养水平和疾病康复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至关重要。

在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积极改善其脑部微循环并缓解颅内缺氧和缺血等不良状态,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吞咽功能受损的相关颅神经给予治疗干预,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近年来研究发现,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充分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吞咽功能尽早恢复[5-7]。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分别从吞咽功能训练、冰拭子治疗以及摄食训练等维度进行干预。 吞咽功能训练可运动唇肌及下颌,辅助改善患者的口腔控制能力,并改善舌根力量,促进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 配合冰拭子治疗及摄食训练等,能够帮助改善患者舌部以及咀嚼肌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并对神经系统进行刺激,进一步扩大口腔皮质感觉区,并向大脑输入相关刺激信号,改善脑细胞功能并促进反馈通路的尽早恢复,有效预防患者的咽部肌群出现废用性萎缩。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均集中分布于3~5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以1~2 级为主,同期对照组则以3~4 级为主, 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显著提升疗效。

猜你喜欢
洼田饮水功能障碍
简易饮水鸟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44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2021年15期)2021-07-16 10:07:02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34
防丢干伞饮水杯
可调型矫形器在肘关节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饮水与治水
祝您健康(1985年3期)1985-12-30 0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