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联合常规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

2020-04-20 02:48马克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心电图心功能心脏

马克生

(五莲县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日照 262300)

缺血性心肌病(ICM)为冠心病晚期阶段或特殊类型,由冠脉弥漫性或多支病变引起,由于心肌供氧和需氧间的不平衡,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瘢痕形成,继而引起严重的心功能损伤与心力衰竭。 目前临床对于ICM 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心脏康复治疗用于ICM 患者中的效果显著, 通过对患者开展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运动指导等,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生理及社会活动,从而有效改善病情[1]。 张京京[2]研究指出, 对ICM 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治疗能提高其运动耐力、生存质量与心功能,还可延长生存周期,控制病死率。 基于此,现选取该院2018 年11 月—2020年5 月收治的62 例ICM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常规治疗联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于该院治疗的62 例ICM 患者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患者经实验室、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等检查后证实患有ICM,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3]中关于ICM 的诊断标准;有心功能不全病史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工作者;患者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者;伴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对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者。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 每组31 例。 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5 例;年龄48~77 岁,平均(59.84±4.36)岁;其中17 例室性早搏,14 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组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49~76 岁,平均(59.20±4.55)岁;其中19 例室性早搏,12 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除给予硝酸脂类、利尿剂、阿司匹林、强心剂外,还配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即结合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设置运动强度,通常根据心率明确运动强度:靶心率=最高心率×40%~85%。通过靶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高心率=[220-年龄(岁)]。 心脏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早期运动:运动强度从低度逐渐增加到中度, 靶心率保持在40%~60%最高心率,在无心衰症状与体征的状况下,指导患者定期爬楼梯, 或维持稳定的走路频率及步伐,20 min/次,治疗时间为1 周。(2)中期运动:早期运动完成后开展中期运动,运动强度由中度逐渐增加到高度,在不引起心衰症状、体征的情况下,开展行走、爬楼梯和骑车等运动,靶心率保持在60%~80%的最高心率,持续6周,3 次/周,运动时间由20 min 增加到40 min,治疗时间为1 周。 (3)家庭运动:中期运动完成后,指导患者开展家庭运动,合理控制运动强度,靶心率保持在50%~70%的最高心率,开展散步、打太极和做家务劳动等活动,避免劳累,可长期进行。 心脏康复治疗时,应避免运动强度过高,要循序渐进地调节,确保患者身体能够耐受,以免引起心衰;通过重建信息、心理疏导、教育和答疑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使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1 个疗程为8 周,两组均持续治疗1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4]:通过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治疗效果,心功能达到Ⅰ级或改善达到2 级以上,肺啰音消失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 级但未达Ⅰ级,肺啰音与治疗前相比减少为有效;心功能、肺啰音无改变或病情加重为无效。 (2)对比两组左心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心电图和24 h 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 (3)对比两组心电图指标:治疗前后通过心电图、24 h 动态心电图对两组QT 间期离散度(QTd)、T 波峰-末间期(Tp-e)进行监测记录。 (4)对比两组生存质量:治疗前后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评价表(MLHFQ)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共21 个问题,各0~5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分析

对照组显效17 例,有效5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70.97%;治疗组显效23 例,有效6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9,P=0.046)。

2.2 两组左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分析

治疗前,两组左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两组生存质量分析

治疗前,两组MLHF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LHFQ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对比(±s)

组别LVEF(%)治疗前 治疗后LVFS(%)治疗前 治疗后QTd(ms)治疗前 治疗后Tp-e(m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1)治疗组(n=31)t 值P 值38.73±6.99 38.85±7.03 0.067 0.947 43.15±5.79 50.62±6.42 4.811 0.000 22.46±5.29 22.51±5.35 0.037 0.971 26.79±6.13 35.39±7.19 5.068 0.000 56.19±9.18 56.25±9.20 0.026 0.980 51.27±7.20 45.01±6.85 3.507 0.001 135.08±14.21 135.07±14.19 0.003 0.998 128.07±12.52 118.29±11.26 3.234 0.00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QLICP-LU 评分对比[(±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QLICP-LU 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对照组(n=31)治疗组(n=31)t 值P 值60.27±4.56 60.33±4.58 0.052 0.959 49.24±3.38 41.52±3.16 9.289 0.000 10.820 18.822 0.000 0.000

3 讨 论

ICM 为临床多发病, 其发生与冠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有关,上述因素可造成冠脉管腔长期严重狭窄,从而引起局部血流明显减少,最终诱发心肌缺血。临床研究显示,ICM 易导致心肌慢性缺血,从而改变心脏解剖结构, 使心肌差异性传导或传导延迟、心肌耗氧量增加,最终引起折返激动与触发活动[6]。因此及时采取有效、规范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ICM, 目的在于延缓心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控制猝死率。尽管常规药物治疗ICM 具有一定作用,但因患者机体耐受力低下,外加药物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疗效。 心脏康复治疗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治疗,能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提高其运动耐力,还能有效改善病情,控制病死率。 倪明科等[7]研究发现,心脏康复治疗通过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使其心功能、结构得到改善,还能在极大程度上预防心血管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该研究表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的LVEF(43.15±5.79)%及LVFS(26.79±6.13)%均高于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QTd(45.01±6.85)ms、Tp-e(118.29±11.26)ms 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MLHFQ 总分(49.24±3.38)分高于治疗组的(41.52±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治疗ICM 时,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采用心脏康复治疗能取得更理想的疗效,其在提高心功能、改善心电图指标及生存质量中优势明显。 余江水等[8]研究中对51 例ICM 患者采用心脏康复结合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20%,LVEF 为(50.63±6.41)%、LVFS 为(35.40±7.18)%、QTd 为(45.02±6.84)ms、Tp-e 为(118.30±11.25)ms,与该研究结果一致性。 分析原因为:常规治疗配合心脏康复治疗能使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失衡得到改善,从而发挥出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最终减少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减轻病情,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ICM 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显著,既能恢复心功能,又可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心电图心功能心脏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脏
心功能如何分级?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