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刚亮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邳州 221300)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当意外跌倒及受到外力伤害后, 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患者疼痛较为严重,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 手术是目前临床对严重骨折患者采取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中应用的手术内固定材料不同,最终的手术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免疫能力较差,术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2]。因此,应加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探讨,探寻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速度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减少疾病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 基于此,该文选择该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 例为研究对象, 以分组的方式进行研究,分别采用传统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及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及检查诊断确诊者;智力功能正常者;不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均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对该次研究知情书进行签署;所有治疗流程能够积极配合完成者。排除标准:智力功能存在障碍者;近期进行过手术治疗者;免疫力较差者;存在心脑及肾脏疾病较重者;患有恶性肿瘤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 例、观察组34 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9∶15;患者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7.5±2.2)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0∶14;患者年龄60~76 岁,平均年龄(68.0±2.5)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传统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麻后,适当抬高患者的患肢。 在C 臂X线机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手术切口在患者的大腿近端外侧进行,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长度适合的锁定钢板,将其沿股骨近端置入骨折断端股骨外侧,确定钢板位置满意后,用克氏钉实施临时固定处理,骨折远端用松质骨螺钉行固定,骨折远端采用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随后取出克氏钉,留置引流管,术后行抗感染预防性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并将患者的患肢适当抬高。 在C 臂X 线机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复位满意后在患者平髂前近端外侧取手术切口, 在C 臂X 线机辅助下置入导针进行扩髓处理,旋入防旋髓内钉主钉,主钉深度用螺旋刀片调整,满意后将股骨颈内导针置入,将骨皮质打开,然后将螺旋刀片打开,确定达到预定深度后,锁定螺旋刀片,并拧紧螺帽,最后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后并置入引流管,术后对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疗。
指导两组患者术后进行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并依据患者恢复情况, 协助其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 俯身爬起及坐在床边等被动式四肢训练,并逐渐增加至肌肉力量训练、髋关节屈伸锻炼、内收外展旋转训练,促进患者的四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肿胀症状,加快关节功能恢复速度[3-4]。
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00 分为满分, 指标功能恢复越好最终分值越高。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10 分为总分值,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将结果进行对比。 采用调查问卷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生活能力、睡眠质量),单项指标满分为10 分,生活质量改善越好最终分值越高。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经X 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良好,无功能障碍或畸形,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为显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经检查骨折基本愈合,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出现轻微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较差,出现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畸形,出现多种并发症为无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该文中的计量资料,如手术指标、生活质量、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等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如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3 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对比[(±s),分]
组别髋关节功能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89.3±2.3 75.2±1.8 28.150 0.000 4.0±0.2 6.5±0.7 20.024 0.000 9.5±0.5 8.2±0.2 17.070 0.000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股骨头血运受阻,受到外界暴力后,极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5-6]。骨折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髋外侧皮下瘀血,导致患肢活动受限,无法站立行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大粗隆部90°外旋,并伴有内收畸形[7-8]。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适合选择保守治疗,否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以及骨量流失,造成患肢短缩、畸形、髋内翻等多种并发症,而且骨折愈合期较长,患者易发生感染、压疮以及静脉血栓等,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期,严重影响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10]。因此,临床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以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术, 该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加压钢板固定骨折端,使骨折端达到稳定,但该固定方式易增加单侧骨折端应力,术后较易发生内固定松动,且由于手术创伤性大及术后患者身体恢复慢,使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不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11-12]。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逐渐采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通过在骨折部位置入防旋髓内钉,可固定交锁髓内钉,从而达到抗旋转以及支撑的目的,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以及髋内翻。由于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更适合机体免疫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有效降低术后长期卧床造成的感染、压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最大限度减轻老年患者的病痛折磨,提高其生存质量[13-14]。术后配合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及时采取床上翻身以及俯身爬起等被动式四肢训练, 并逐渐增加至肌肉力量训练、髋关节屈伸锻炼、内收外展旋转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 缓解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帮助患者尽早恢复生活活动能力[15]。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患者的手术所用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较快、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发生的并发症较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速度,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