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康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0-04-20 02:48赵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醒脑针法中风

赵琳

(济南市机关医院治未病中心,山东济南 250001)

中风是神经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人[1]。 该病以舌蹇不语、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为常见症状,其发病急,进展快,且病情危重,如不能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2]。临床研究表明,多数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仍会出现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偏瘫等一系列中风后遗症。 因此,临床需对中风患者及早开展针对性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与穴位埋线等中医方法治疗中风, 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3]。该研究选择2018 年10月—2020 年9 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康复期患者100例, 分析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中风康复期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中风康复期患者,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疾病者,心理精神障碍者,其他脑部疾病者,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患者。按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 例,男性27 例,女性23 例;最小41 岁,最大78 岁,平均(59.23±2.46)岁;病程0.3~5.0年,平均(2.51±0.32)年。 研究组50 例,男性26 例,女性24 例;最小43 岁,最大76 岁,平均(59.56±2.37)岁;病程0.2~5.0 年,平均(2.22±0.29)年。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硝苯地平(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6198), 每次30~60 mg,1 次/d;或口服卡托普利片(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939),每次12.5~50 mg, 2~3 次/d。 口服扩张脑血管类药物,如尼莫地平(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5019),每次20 mg, 1 次/d;或氟桂利嗪片(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105),每次5 mg,1 次/d。(2)中医辨证治疗。风痰瘀阻型:采用加减解语丹,丹参20 g、天麻15 g、半夏15 g、僵蚕15 g、酒大黄6 g、胆星10 g、陈皮10 g、天竺黄10 g、地龙10 g、全蝎10 g。 痰湿蒙神型:采用加减涤痰汤,枳实6 g、石菖蒲10 g、陈皮10 g、远志10 g、沉香10 g、胆星10 g、半夏15 g、白术15 g、竹茹20 g、云苓30 g、黄芪30 g。 气虚血瘀型:采用加减补阳还五汤,桃仁10 g、地龙10 g、青皮10 g、红花10 g、当归15 g、巴戟天15 g、赤芍15 g、锁阳15 g、白术20 g,菟丝子30 g、黄芪60 g。阴虚风动型:采用加减大定风珠,炙甘草10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女贞子15 g、秦艽15 g、酸枣仁15 g、生地20 g、生牡蛎20 g、山茱萸20 g、生鳖甲20 g、生龟甲20 g、白芍30 g、制黄精30 g。水煎服, 1 剂/d,每周连续服用5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 (1)醒脑开窍针法:主穴选取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患侧),副穴选取尺泽、委中、极泉(患肢)。加减:耳鸣、目眩头晕者加风池、完骨;阳亢阴虚者加太溪、太冲;阻痹脉络痰瘀者加血海、丰隆。 其他可根据症状加减选穴。 以捻转提插泻法针刺主穴,直刺内关0.5~1 寸,留针1 min;直刺人中,以眼球湿润为宜;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三阴交, 斜刺进针0.5~1 寸,以针感到足趾,患者患侧下肢出现3 次抽动为宜;以捻转提插泻法针刺极泉,直刺入1~1.5 寸,以患侧上肢出现3 次抽动为宜;使用捻转提插泻法针刺委中,患者仰卧位并直抬腿,直刺入0.5~1 寸;患者屈肘120°,使用捻转提插泻法针刺尺泽,直刺入1 寸,以患者前臂和手指出现3 次抽动为宜;使用捻转提插泻法针刺风池,直刺入2~2.5 寸,留针1 min,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使用捻转提插泻法针刺合谷,直刺入1~1.5 寸,以患者第2 手指出现抽动为宜。1 次/d,每周连续治疗5 d。 (2)穴位埋线:选取(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 每次先实施补针导气法,再将1.5 cm 医用可吸收聚乙醇酸手术缝合线(成都太合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93021571)埋入,间隔15 d 治疗1 次。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两组疗效对比: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NIHSS 评分下降>85%;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NIHSS 评分降低50%~85%;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NIHSS 评分下降<50%; 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低缺损程度愈轻。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包含半身不遂、头晕、嘴歪等,分值1~3 分,分值高症状愈严重。 参考生活质量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值高则质量好[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n(%)]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分]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分]

组别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17.11±4.86 17.23±4.47 0.129 0.896 11.72±3.10 9.58±2.44 3.836 0.000 21.24±2.31 22.20±3.47 1.628 0.107 13.56±2.42 10.01±2.19 7.691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68.13±13.67 69.26±12.11 0.438 0.663 76.23±10.75 85.42±6.50 5.173 0.000

3 讨 论

研究发现[5],中风病因包括情志、体质、年龄、气候及饮食劳倦等多种不同因素。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好发于年龄>50 岁的人群。 临床需结合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NIHSS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风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原因考虑是: 临床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风,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仍不理想,无法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预后[6]。 相关研究表明[7],中风病机可分成风、痰、虚、瘀、火等。该次研究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实施针刺治疗,以调神、醒神,导通经气,使神志与肢体功能迅速恢复。醒脑开窍针法选取内关、三阴交、人中、尺泽、委中、极泉等穴位,运用规范针刺疗法进行针刺,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的病理学改变,通过降低自由基水平,提升SOD 活性及降低LPO 含量,对铜、铁含量进行调节而实现[8]。此外,针刺人中还有利于患者苏醒,提高神经细胞的适应性,增强脑组织修复功能。穴位埋线应先实施补针导气法,再在俞穴内埋植蛋白质线,进而缓慢吸收,使其持续平和地对穴位进行刺激,与针灸补法类似,且比短暂手法施补更佳。穴位埋线选取心俞、肾俞、脾俞、肝俞、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均为机体治本强壮穴位,可调整阴阳,增强体质,补益真元,振奋机体正气,激勉潜能,反抗病邪。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康复期患者,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醒脑针法中风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38例
星蒌醒脑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