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董俊玲,林雅杰,孟小雨,汤海霞
(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日照 276800)
哮喘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呼吸科疾病,儿童为其多发群体,该病一旦发生,会出现气急、胸闷及反复性喘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1]。当前治疗哮喘, 一般采取糖皮质激素为主的阶梯治疗,短期效果显著,如果用药过多或者长期服药,毒副作用比较大,而中医“治未病”理论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加上中药偏苦,难以下咽,口服中药的依从性非常差, 而选择穴位贴敷更容易被儿童接受。为了解中药穴位贴敷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6 年12 月—2017 年9 月收治的78 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哮喘患儿78 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皆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有关儿童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儿童哮喘。同时,将合并其他疾病者、精神异常者、肝肾受损者、恶性肿瘤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等予以排除。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 甲组39 例,男21 例、女18 例;年龄6~13 岁,平均年龄为(8.1±1.3)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0.8)年。乙组39 例,男20 例、女19 例;年龄6~13 岁,平均年龄为(8.0±1.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4.4±0.9)年。 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组间对比研究。
甲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治疗,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AstraZeneca AB 生产,国药准字H2014 0458),4.5 μg/次,2 次/d。 持续治疗3 年。
乙组:在甲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贴敷中药的主要成分有白芥子、元胡、甘遂及细辛等,依照1∶2∶1∶1 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再加入生姜汁,将其调成糊状。 将已调成的药物置于3 cm×4 cm 的纱布上,每贴生药量在1.5 g 左右。在每年的三伏天与三九天使用,主要贴敷穴位为:两侧定喘穴、膏肓穴、肺俞穴、颤中穴。 夏季自入伏天开始,每隔10 天贴1 次,1次1 贴,贴3 次;冬季自入九日开始,每隔9 天贴1次,1 次1 贴,贴3 次。 持续贴敷3 年。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哮喘疾病的判定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加以评估。 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如气急、胸闷、气喘以及哮鸣音等)消退,1 年内并未复发,偶然发作可自行缓解,为基本治愈;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较治疗前发作频率降低2/3,为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好转,较治疗前发作频率降低1/3,为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有加剧的趋势,较治疗前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等于前三项发生率之和。
(1)T 淋巴细胞亚群: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情况加以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有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所用检测方法为流式细胞仪检测[NovoCyte D1040 流式细胞仪,浙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400581 号]。
(2)肺功能: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予以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含: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低于乙组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情况对照[n(%)]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均优于该组治疗前,且乙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均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FEV1、FVC、FEV1/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该组治疗前,且乙组患儿各项肺功能指标显著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FEV1(L)治疗前 治疗后FVC(L)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39)乙组(n=39)t 值P 值1.13±0.22 1.14±0.20 0.210 0.834(1.61±0.23)*(2.08±0.31)*3.677 0.000 1.88±0.61 1.90±0.60 0.146 0.884(2.07±0.68)*(2.51±0.77)*3.015 0.000 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57.94±7.18 57.86±7.21 0.049 0.961(61.94±7.03)*(67.94±7.01)*3.187 0.000
哮喘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慢性呼吸道炎症反应性疾病,患病后会出现气道慢性炎症,并诱发气道高反应,致使气道内分泌物变多,并发生支气管痉挛[2]。西医对于该病一般是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如布地奈德等,虽然此类药物能够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气道喘息症状[3],然而长时间服药极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且单一使用该类药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中医认为,哮喘多因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触动伏痰,痰阻气道而引起[4-6],针对此病,应坚持补肾、益气、活血等基本原则。 由于患儿难以接受中药汤剂治疗,故临床上提出采取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 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原则,可于三伏、三九对哮喘患儿实施贴敷。 该研究中,穴位贴敷选用的中药有白芥子、元胡、甘遂及细辛等[7]。其中,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药的主要成分为芥子碱,可经由对气道平滑肌的扩张,强化肺和气管的容量,达到平喘的目的;元胡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甘遂具有泻水逐肿、消肿散结的作用;细辛具有驱风散寒、行气开窍的作用;作为引经的生姜汁,具有温肺止咳、辛温解表的功效。上述药物配合使用,即可达到温中散寒、活血行气的功效。将药物贴敷在相应穴位上,可对穴位进行刺激,并使药物得到吸收,实现药穴同疗,最终得以行气散结、调节气血、舒经活络。此外,夏季是人体抵抗力较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该病较为稳定的时期,因而,在这一时期对哮喘患儿实施中药穴位贴敷,皮肤吸收药物的效果更为显著,继而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在该次研究中, 乙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甲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倪志钢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这表明在哮喘患儿治疗中采用西药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 此外,乙组治疗后的CD3、CD8百分比高于甲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低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哮喘患儿采用乙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儿的T 淋巴细胞亚群,减轻Th2 反应,并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效果。 在肺功能指标上, 乙组治疗后FEV1、FVC、FEV1/FVC 均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乙组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综上所述, 哮喘患儿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改善患儿的症状,还可改善患儿体内的T 淋巴细胞亚群和肺功能,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