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正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湖北武汉 430200)
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是因外界巨大暴力造成,内脑术后需要进行骨折制动,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残疾,降低了生活质量[1]。另外,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卧床休息,下床活动的时间少,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 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需要在发病的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出现,加快骨折愈合。 早期康复治疗还能避免患者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的情况[2],对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较为理想。为此该文选择该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2 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其下肢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选取62 例在该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家属对该研究内容均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所有入选的患者经过X 线和CT 检查确诊为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 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下肢功能障碍既往史;过往存在下肢受伤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与试验组(n=31)。 其中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3~64 岁,年龄平均值(43.35±6.82)岁;试验组年龄范围在24~65 岁,年龄平均值(43.65±7.00)岁。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实验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3],术后1 个月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患肢被动训练,并且给予冷疗或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每2 天进行1 次。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方式如下:手术后将患肢抬高,辅助间歇性气压循环治疗[4],以利于肿胀的消退;术后3 d 协助患者将未被固定的关节进行多个角度的活动; 复位固定3~5 d 后,指导患者对固定区域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训练,2 次/d,每次等长收缩时间≥6~10 s;术后3~14 d,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肌肉训练, 主动练习收缩患肢肌肉,3~5次/d,10~20 min/次;术后3~6 周,增加患肢的收缩运动,增大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活动的范围,可协助患者利用弹簧足垫进行伸膝抗阻运动,3~5 次/d,≥10~20 min/次;对于已经出现明显骨痂的患者,可以指导其拄拐杖进行下床活动[5];术后6~8 周对患肢进行无负重拄拐练习,慢慢地增加训练的难度;术后2 个月开始进行单拐或者无拐行走练习,逐渐增加对患肢上下关节活动的范围以及强度。
(1)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其中下肢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 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涵盖下蹲、上楼等8 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恢复效果越好。
(2)记录和分析两组治疗优良率。 在X 线片下骨折线模糊且已经形成了连续性的骨痂, 无辅助的外力,可步行3 min,即为优秀;患处无按压痛,在X 线片下骨折线模糊且已经形成了连续性的骨痂,即为良好;未形成骨痂,即为较差。
(3)记录和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形式,用(±s)形式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 两组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的变化(±s)
表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的变化(±s)
组别 下肢功能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关节活动度(°)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1)试验组(n=31)t 值P 值73.46±5.92 73.55±5.80 0.060 0.952 81.61±7.82 88.65±7.10 3.711 0.000 93.17±11.32 96.33±11.42 1.094 0.278 99.03±12.65 108.50±11.40 3.096 0.003
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n(%)]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除了进行复位和固定之外,还需要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肢生理功能的恢复。 早期康复治疗在术后即开始进行运动训练,对于淋巴液和血液循环有着促进作用,还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避免出现粘连和水肿等情况[6];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运动训练, 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和负重等训练方法,对骨骼形成机械压力,帮助钙离子朝向骨骼聚集,有利于骨骼的形成,且还能够预防骨骼内矿物质的流失,避免再次损伤[7]。
该次的实验数据证实,干预后,试验组下肢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 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结果说明,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较少,预后效果理想。 该结论和吴彬等[8]所得的结论一致, 该文选择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 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下肢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提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