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凤
(沂水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400)
全子宫切除术为妇科手术之一, 手术可以经腹部、经腹腔镜以及经阴道等途径进行,子宫肿瘤、子宫疾病保守治疗无效者适合采取全子宫切除术。值得注意的是,全子宫切除术后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盆内器官损伤以及盆底功能障碍等,若术后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易影响患者手术预后效果[1-3]。 近年来有学者表示,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采用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手术预后[4-6]。 鉴于此,该文将该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盆底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现将涉及的研究内容及成果报道如下。
该次纳入研究的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0 例,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且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排除合并其他科室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0 例患者,年龄为43~56 岁,平均年龄为(46.8±1.1)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23 例、子宫腺肌症17 例。 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为44~54 岁,平均年龄为(46.5±1.2)岁;疾病类型:子宫肌瘤24 例、子宫腺肌症16 例。在一般资料方面, 两组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严格按照常规康复治疗流程执行,包括术后常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及盆底功能锻炼等, 处理好治疗期间出现的问题,使治疗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观察组患者术后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 具体包括:(1)呼吸、肛门及尿道收缩练习。取站位、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持缓和的呼吸状态;吸气时,进行肛门及尿道收缩练习,维持约5 s;呼气时,放松, 每日练习3 次, 每次练习时间控制在15 min 左右。 (2)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 指导患者于治疗台平躺,医生把电极缓慢地探入患者阴道内部,对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价,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在电刺激治疗过程中,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北京海龙马科技有限公司,SOKO 900 Ⅲ型, 京药监械(准)字2010 第2260397 号]将电流频率设置在10~50 Hz,波宽设置为200 μs,电流设置为0~100 mA;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包括肌肉放松练习及肌肉耐力训练;并指导患者居家进行阴道哑铃训练,遵循由轻到重的原则,合理控制哑铃的重量;锻炼过程中,将哑铃置入阴道内部,通过努力收缩阴道将哑铃夹住,每次维持10 min 以上; 若咳嗽及慢步等运动时哑铃没有脱出,则可适当增加训练时间,如维持在15 min 左右,从而增强患者的阴道收缩功能。
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治疗3 个月。
(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功能情况,分为:①Ⅰ度:手指伸入阴道,阴道松软,且肌肉松弛,阴道收缩手指无压迫感觉[7-8];②Ⅱ度:手指伸入阴道,阴道收缩手指有压迫感,舒张状态下无压迫感;③Ⅲ度:手指伸入阴道,阴道收缩、舒张均存在压迫感。
(2)比较两组尿失禁频率、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1 h 尿垫试验量、残余尿量。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阴道静息压、收缩压水平。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观察组盆底肌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功能情况比较[n(%)]
观察组尿失禁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 h 尿垫试验量、 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相关盆底肌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相关盆底肌功能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尿失禁频率(次/d)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h)1 h 尿垫试验量(mL)残余尿量(mL)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0.88±0.11 2.34±0.21 5.267 0.000 8.91±2.35 5.78±3.12 6.279 0.000 8.50±2.10 22.80±2.30 12.836 0.000 40.11±3.10 186.00±5.60 12.576 0.000
观察组治疗前阴道静息压为 (25.4±5.1)cmH2O、治疗后为(39.3±8.4)cmH2O,治疗前收缩压为(27.3±6.1)cmH2O、治疗后为(43.6±7.1)cmH2O;对照组治疗前阴道静息压为(25.8±5.0)cmH2O、治疗后为(30.7±5.0)cmH2O,治疗前收缩压为(27.0±6.4)cmH2O、治疗后为(33.1±5.8)cmH2O。 在阴道静息压、收缩压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6、1.219,P=0.105、0.11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6、10.246,P=0.0.000、0.000)。
在临床中,针对妇科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疾病患者,通常会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全子宫切除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子宫肿瘤等疾病保守治疗无效后,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颇高。但是,手术存在一定的创伤,术后易导致患者感染、出血以及盆内器官损伤,为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效果,降低感染、腹内压升高以及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需在术后配合行之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9-10]。
该研究中,观察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采用盆底康复治疗,即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肛门及尿道收缩训练, 并在盆底肌功能评估的基础上实施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阴道哑铃训练等,从而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改善。 与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盆底康复治疗更具针对性,侧重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状态,且通过持续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降低残余尿量,使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延长。 因此,初步建议针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择优进行盆底康复治疗[11-13]。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功能Ⅲ度占比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 h 尿垫试验量、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阴道静息压、收缩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数据充分表明,盆底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显著,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14-15]。
综上所述,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采用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延长盆底肌收缩持续时间,降低尿失禁频率,并减少1 h 尿垫试验量及残余尿量,具备临床推广及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