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的制度阐释与问题商榷

2020-04-20 06:39
关键词:毕业论文本科生论文

李 鹏

(山东女子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1937年的《国立清华大学学生毕业论文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论文须誊录正副两本,本科生只录一本”(1)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194页。,可见本科论文自民国时期就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831篇民国时期的毕业论文中,作者包括留美预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说明本科论文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手段与毕业考核环节并不受时代局限,而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2)尹听、蒋耘中、袁欣等:《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毕业论文的整理与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6期,第93-100页。。毕业论文作为高校对本科生专业素质和学业水平的最终考核,其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毕业前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强化科研训练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本该展示本科生的学业成果,但近年来屡受质量下滑、流于形式和严重抄袭等种种指摘。杨婳等(2018)提出,毕业论文在需求主义管理模式下走入了过度考虑现实社会需求的误区,失去了指向个人和社会未来需要的向度,已经遭遇生存困境(3)杨婳、王建瑾:《本科毕业论文供需分析与管理模式创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02-106页。。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其质量和监控本身,而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其核心思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和发展共识。在“以本为本”的背景下,作为本科毕业基本考核方式的本科毕业论文,应被赋予新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科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毕业论文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讨论本科毕业论文的一系列问题,应该着眼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只有全面剖析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才能建构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本科毕业论文文献分析

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以“本科毕业论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2 218篇(4)检索日期为2019年8月1日。。从年发文量看,2000年后迅速增加,2013年最多,达238篇;从研究主题看,有关论文质量、教学改革、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论文总数达259篇,占总数的11.68%,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05—2018年(见图1)。

图1 1987—2018年涉及本科毕业论文主题的发文量/篇

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7%,2017年达到45.7%,翻了近20倍(5)陈宝生:《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7日,第11版。。尤其是1999年扩招后,普通高校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目前的“大众教育”。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考核不严等问题不断显现,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在2000年之后迅速增加。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办学水平的良莠不齐,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加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办学理念的提出,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及制度改革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后相关文献大量增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制度改革和质量管理等问题,一时间成为研究热点。

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四种观点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学者对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持四种观点:一是“鸡肋说”,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比较鸡肋,甚至应该取消;二是“过程说”,认为毕业论文应加强质量和过程管理;三是“强化说”,认为毕业论文应该强化,甚至提出“学士学位论文”之说;四是“替代说”,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可由其他成果(成绩)替代。

(一)“鸡肋说”

持 “鸡肋说”观点的人,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与学生就业冲突,加之“就业难”问题日益加剧,学生无法全力以赴地投入毕业论文写作;二是认为毕业论文是“学术性”的,大部分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学校档次与实践能力,不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6)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7期,第45-47页。;三是认为毕业论文考核不严,部分指导教师能力有限且缺乏责任心,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流于形式(7)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第43-44页。;四是认为本科生专业知识和科研素养不足,论文东拼西凑,抄袭现象严重(8)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11年第9期,第46-47页。;五是认为应用型高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不必要求学生撰写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六是认为现在的本科生无论培养目标还是群体特征,都已经不同于30年前,撰写论文没有太大意义,建议取消。上述观点大多是基于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考核不严等问题提出的,这些观点出现在报纸、微博等平台,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缺少对本科论文地位、性质及其价值的深刻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质,任何试图取消这一制度的构想都是对现实的盲目超越,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下滑(9)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第101-106页。。

(二)“过程说”

持“过程说”观点的学者,对本科论文的意义和作用有基本认同,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加强论文的过程性管理,包括加强制度设计、关注过程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对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过程管理,以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施小平(2006)提出,借用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监控(10)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高教探索》2006年第4期,第62-64页。。该观点无疑看到了毕业论文的问题所在,但强调过程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本科毕业论文依旧质量偏低、形式大于内容。归根结底,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只是手段,如果前期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过程管理只会将问题抛给指导教师,有时教师不得不代替学生完成论文指导外的其他善后工作,使论文作为毕业考核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强化说”

赫学华等(2018)认为,大学本科阶段应强化以学士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学业论文写作教学以及学术规范教育,并对本科生进行分流,实行学历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离(11)郝学华、杨春忠:《论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高教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2期,第23-29页。。该观点主张效仿研究生培养,实行学位与学历脱钩,在一定范围内变本科毕业论文为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打算就业的学生则不必写论文,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学士学位论文的提法,对解决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和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逻辑上依然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术性的而非综合性的。而且,将学生进行分流的做法虽然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但存在潜在的不公平或者歧视。

(四)“替代说”

四川大学为了提高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高质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明确提出本科毕业论文可以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参加科研训练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取得的成果、在报纸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12)《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补充意见》,2009-10-15,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910/t20091015_316945.html。。随后,陆续有高校采取了多样化的毕业考核方式。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开辟了通往毕业之门的多条路径,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高校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际上,多元毕业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高校可以率先尝试,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不过,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仍需一整套制度和标准予以规范,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评判标准应具有公平性和可操作性(13)吴洪霞:《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多元毕业考核方式的构想》,《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27期,第46-48页。,决不能让多元选择成为本科生毕业考核的“后门”。

以上四种观点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发展时期的产物,随着“以本为本”观念的提出,本科教育的根本地位得以确立,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应该被重新解读和构建。对传统的研究型高校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应该被重视和提高;而对于应用型高校,要重视通过合适的选题和研究方法来提升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不存在学校层次和学科类别的本质差异,作品、设计、报告、竞赛成果等均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可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补充。

三、本科毕业论文关乎“毕业”还是“学位”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常见的形式有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等。目前,我国高校在各个层次学历教育采取的考核方式都与论文相关:本科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研究生阶段则要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方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本科生需不需要写毕业论文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关于学位授予的制度;二是本科学位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分别对各个阶段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前者明确提出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后者明确提出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具体要求(见表1)。《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获得都有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专门要求,而对学士学位获取的要求则表述为“成绩优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论文要求,可见论文并不是获取学士学位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也成为部分高校采取多元化毕业考核方式的制度基础。但《学位条例》要求本科生毕业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毕业论文成为各高校多年来的基本考核方式。

表1 《学位条例》关于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和学术水平要求

国内本科高校在毕业考核时都采取“本科毕业论文”而非“学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本科毕业论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赋予一定的学分。据笔者调查,毕业论文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占8—12个学分。长期以来,为了达到《学位条例》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学术要求,各高校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考核方式。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被赋予较高的学分,本科生若不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将无法修满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从而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同时,由于无法体现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也无法获得学位证书。

研究生培养则不同,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答辩并不占学分,若学位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只要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总学分,依然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仅无法获得学位证书。个别高校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环节设置了学分,但答辩环节没有学分,这就意味着只要通过开题和中期检查,即便没有通过答辩,学生依然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可见,硕博士学位论文与毕业证书是脱钩的,只作为获取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四、“学术导向”还是“应用导向”

杨卓娟等(2011)认为,对研究型高校而言,应该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提高其质量和学术水平;对教学研究型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否保留取决于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特色;应用型高校原则上不必坚持做毕业论文(14)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9期,第160-162页。。这种观点显然不够全面,它只认识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训练功能,而忽略了其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要求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考查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KAQ(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即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考核方式,也应该对其进行KAQ分析,从而全方位建构毕业论文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和定位(见图2)。

图2 本科毕业论文的KAQ分析框架

从知识目标看,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的全过程,是对学科及专业知识的系统回顾。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必然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对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掌握,才能找到感兴趣、有可行性且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要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文献综述,并提出较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波兰尼(1958)最早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缄默知识又称为“前语言的知识” (per-verbal knowledge)或“不清晰的知识” (inarticulate knowledge),对于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价值(15)转引自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01-108页。,这种知识不能公开施教,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只能通过参与科研获得。本科毕业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的整个环节,其实就是“缄默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对专业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升华。

从能力目标看,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如何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潜能,一直是高校教师探索的命题。Michelene等(2014)提出的ICAP(Interactive, Constructive, Active, Passive)学习方式分类,将学习方式分为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建构学习和交互学习四类,其中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学习行为来操控学习材料;建构学习是学生建构性地参与学习,超越教材或者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生成一些新知识(16)Michelene T H Chi,Wylie R,The ICAP Framework: Linking Cognitive Engagement to Active Learning Outcome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4,No.4,pp.219-243.。学习方式越主动,学习层次越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首先要主动学习,不断掌握新的资料和文献并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基于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的毕业论文写作,其实质是一种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元学习(meta-learning)可以理解为“学会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如何学习的(17)张庆林、王永明:《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3期,第34-37页。。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将其迁移到其他学习任务和情境中,最终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

从素质目标看,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必须遵循科研的基本范式并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毕业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其必须有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各个章节和条目之间必须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还要尊重已有研究,合理引用,拒绝抄袭。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研素质,并将伴随其职业生涯。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作为其补充形式的作品、设计、报告、竞赛成果等)在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任务是减少结构化学习,本科阶段大部分课程的学习都是基于固定框架和内容的结构化知识,而本科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建构学习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科研能力,也不是关于某种技能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后续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源动力。无论是求职工作还是继续学习,本科毕业生都需要这种综合能力作为支撑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

五、结 语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衡量本科生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最终考核环节应该强化,是每个高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疏离范式陷阱、减少结构化学习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毕业论文正是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模式,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应该以毕业论文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

要使本科毕业论文回归常识和本分,就要明确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本科毕业论文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18)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第89-90页。,其质量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在“以本为本”的背景下,通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励优秀教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及过程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既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的系统考核,也是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形成元学习能力,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基本素质,这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应有之义。

注:本文系山东女子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应用型大学毕业考核方式改革路径”(2015qnjglx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本科生论文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