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导学生在分享习作中共享快乐

2020-04-18 23:29杜培会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指导习作教学

杜培会

摘 要:在指导学生欣赏习作,分享快乐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朗读,体会别人朗读时带给自己的快乐;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记录收获,积累习作的动力;教育学生与人分享快乐,懂得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乐于习作。

关键词:分享习作;习作教学;教学指导

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特别提出了一个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一点要求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当成自然的思考,快乐的交流,也当成成就感的源泉和经验的吸取。如何让学生真正分享习作的快乐呢?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首先自己应当是快乐的,所以把习作读给别人听时,应当用快乐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才能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猫》这课时,笔者教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配上动作。读到“它决定出去玩玩”(学生双手胸前分开),“出走一天一夜”(学生右手食指特指),“任凭谁怎么呼唤”(学生表情很无奈),“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学生双手掌心向上胸前一推),“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学生眼神一振,目光有神,右手食指放在最前竖起),“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学生注视认真的表情),“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双手胸前平展开,表情欣慰欣喜)。学生声情并茂地把猫的性格古怪和活泼淘气朗读出来,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朗读,体会别人朗读时带给自己的快乐

小学生比较好动,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倾听。适时教给学生倾听的姿势和方法,告诉学生倾听时要坐端正,眼睛看着对方,专心致志地听对方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插话,等别人朗读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告诉学生别人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全面思考,可以赞同别人的意见,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学会边听边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倾听他人讲话,达到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笔者请几名学生起来朗读鸟儿与大树的对话,同时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从鸟儿这么多次寻找大树的過程中,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读后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鸟儿太可怜了,为了唱歌给大树听飞了那么远也没找着。有的学生说鸟儿真是信守诺言,为了唱歌给大树听,经过无数次的寻找,费尽千辛万苦也不放弃,它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有的学生说大树有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幸福了……教师要给学生鼓励和信心,这样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体会别人朗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愿意分享习作的快乐。

(一)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写作的乐趣

让学生担任生活中的实际角色是常用的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创设表演情境就是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创设某种情境,营造某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情境中的人,模拟表演,参与交际实践。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续写时,让学生表演小木偶只有一种表情时所受的委屈,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小木偶的心情。由于小学生善于表演,表现欲望也比较强烈,一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使他们乐于写作。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利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将情境制作成课件,并以是播放音乐的形式来渲染气氛,融视、听、说于一体,这样更直观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能准确地写出画面的内容,让写作更逼真、更生动。

(三)呈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有感而发

写作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机会,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教师力求将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人的身份参与交际,比如,扮演老师、售货员、农民、推销员、医生,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活跃写作气氛。

(四)陈设相关实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不全面,注意力也相对不集中,而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观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容易激起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由形象的事物展开联想,学生写作时更有话说。

此外,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情境,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谜语,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指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记录收获,积累习作的动力

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往教学,总是让学生一写完作文,就收起来一篇一篇地改。这样下来,学生的写作效果不一定很好,甚至是事倍功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互相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所以在学生写完初稿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欣赏其中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评议作文中的优缺点。这时,教师就可以从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说说作文好在哪里,有什么好的意见。学习别人的作文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评写作好的地方,谈谈哪个地方有什么不足之处后,针对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在稿纸上修改。还可以把修改好的作文在班上朗读,同学之间相互借鉴,阅读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更流畅。这样的活动既轻松又愉快,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提高作文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就感。

五、教育学生与人分享快乐,懂得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可能都那么完美,因此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善于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如:完成习作要把作品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学生就能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让习作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习作的延伸。教材也多处提到“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或“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建议学生把一学期的习作进行一个归纳整理,保存好”。注重习作的评赏、展示、交流、保存,这也是让学生分享习作快乐的好方法。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习作、分享快乐时,要善于制造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畅谈自己的收获,启发学生自评,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写作,这样学生就乐于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乐于习作。

猜你喜欢
教学指导习作教学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指导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浅析日语「逆接」接续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