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中关系的重建、家风的传承以及家教的践行是“有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电视教育节目《家长朋友圈》的具体生产方式、内容定位、表达手法、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创新基因与创意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探寻电视节目实现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节目;家庭教育;创新传播
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策划、录制的季播类家教节目《家长朋友圈》,一经播出便在融媒体平台广获关注与讨论,彰显了电视节目实现教育功能的有为之术。“术”是细节、策略以及方法,呈现在电视教育类节目之中,即为具体的生产方式、内容定位、表达手法、传播策略等。《家长朋友圈》旨在以开放式的家庭教育问题为切口,以共情的思维方式在互动的案例与大数据的合力之下构建“朋友圈”式的体验场景,以期引导家庭教育中关系的重建,家风的传承以及家教的践行。
一、酒香也怕巷子深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观念的进步,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让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效率的推广与普及,大众媒体责无旁贷。在媒介环境多元化的今天,育儿经验铺天盖地,教育手段丰富多元、“成功经验”真假难辨,电视媒体特别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公信力仍是正向引导人们获得教育信息的不二渠道。近几年,家庭教育类节目有了井喷式的发展跃进,上至国家电视台下至地方各频道,均在跃跃欲试地投入资本。然而,由于“头雁”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强势发挥,这一领域一系列“叫好不叫座”的品质节目进入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瓶颈发展期。相比之下,异军突起的文化综合性节目,例如《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信·中国》等则在“雁型模式”的正向循环中开启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轮创作高潮。
“雁行模式”是把一个区域间的经济体比作一群大雁,少数前排的大雁决定着整个群体前进的方向。厘定这一概念的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主导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相关企业的布局也遵从“雁行模式”。①长期以来,我国传媒产业呈现着标准化、模式化、市场化的生产之道,电视节目特别是综艺节目沉浸在“海淘”模式的狂欢热潮中。“叫好又叫座”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带有鲜明化的“舶来”标签与同质化的“拷贝”烙印。先人一步成为“头雁”不仅决定着节目自身的突围与发展,能够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藩篱,同时亦能帮助整个类别的电视节目聚焦影响力,汇集文化力量形成鲜明的属性标签。融媒时代,作为“电子原住民”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媒体的依赖愈发强烈,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的现象标签。因此,在公共空间的电子媒体上,推进现代科学教育的视频化、实现精准投放的有效性,做到寓教于乐颇为重要。
二、以问题驱动,集成“众人之智”
《家长朋友圈》策划之初即廓清了产品的需求定位与核心功能,根据传播学的“3I原则”将内容确立在“Interesting、Information、Impact”的三维立体框架中,联合新浪育儿、腾讯育儿、清博指数等多个线上大数据平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建构蓄积家庭教育中棘手问题的“内容池”,分类择取不同维度的热门话题,归总核心售卖的单元产品,通过网状矩阵式的抓取实现热搜集成的最大化显现。该档节目以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为逻辑起点,给出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明星、素人的案例剖析与经验分享,最终明晰家庭教育中的步骤方法与实施路径,并在节目播出后监测“问题源”家庭在节目给出建议后的落实效果,随后带着反馈重新反哺节目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纠正,以此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系统——“以问题驱动,以答问反哺”。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征集形式,在节目定位之初,就凸显了以问题驱动结合家庭教育中的典型案例实现“Interesting、Information、Impact”良性循环的有效策划。
家庭、学校与社会任何一方的教育缺失或方法失当,都会一定程度上对少儿的双商引导与培养产生不可逆的深远影响。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课堂,内容、观念、方式以及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不仅能为少儿构建一个健康良性的成长氛围,与此同时也能为少儿進入学校、以及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②以问题驱动,集成“众人之智”的创作思路,在传统教育类节目同质化的厮杀中,突破“红海”,做到既开药方又可治病,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最终在教育的过程中“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社教功能,推动中国家庭教育理念更新与发展。
三、以终为始:传播力+互动力+内容力
(一)传播力:多维矩阵,网络赋能
以终为始的传播宗旨,从受众真实的理性需求出发,挖掘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盘活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从而营造收视的新期待。根据先期的资源配置以及媒介融合的市场传播规律,《家长朋友圈》尝试性地采用了以网络传播为主、电视传播为辅,“先网后台”的融媒体制作逻辑和运行理念。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论述中解释个人选择传播路径的或然率时,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归纳提出了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适逢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受众择取媒体的方式个性且多元,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与售卖规则,是扩散舆论与影响力的不二法则。《家长朋友圈》一方面整合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硬核资源,打造汇聚高质量、高热度、高关注话题的大数据案例库,不断完善节目案例的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微博榜单话题,打造持续互动与反馈的生态循环机制,在节目录制前期通过征集的方式结合观众的兴趣点沉淀注意力,垂直深耕下沉式话题,激活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在多元复合的媒介平台上踊跃参与话题征询、表达教育障碍、倾诉育儿困惑,由此黏连受众参与节目本体内容的热情与期待,让共情的视听体验在互为的传播中增长。
(二)互动力:长短互补,跌宕共振
以“电视节目+网络节目+网络直播+短视频”四位一体跨屏收视的方式配置传播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设“CETV家长朋友圈”抖音、快手等账号进行新媒体式的扩散传播,通过全媒体融合实现跨屏联动,以期为家长的讨论构建club式的落脚点。相对来说,书写文字是单纯整洁的,没有太多杂音和附加,适合于表达事实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内容。但随着带宽的变化和4G的普及以及5G的崛起,视频内容逐渐成为主流。网络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势必会使社会表达中的核心表达、关键性交流被视频语言所取代。③网络视频,特别是网络短视频,因其对带宽要求更低,播放场景移动化、传播即时化、内容碎片化、分享社交化的优势而被资本追捧。社交属性是短视频与生俱来的特长,优秀的短视频往往能够借助社交网络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④对于电视教育类节目而言,长视频与短视频的交错互鉴是对内容传播的集成优化。长视频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开发与商业价值,由于信息储备丰富,内容呈现完整,逻辑推演规范的特点,使其商业价值的版权内容成为核心竞争的拳头力量。对于传播内容的精准诠释上,长视频可以最大化地展示节目本体深度的力量感,刷新受众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中一种沉浸式的推演视听体验,无论是从叙事结构还是沉浸感的角度审视,长视频具有短视频不可比拟的选择优势。⑤《家长朋友圈》在构建视频传播矩阵的过程中,选择以长短互补、跌宕共振的传播方式全方位集聚家长的关注,实时答疑解惑,以终为始,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
(三)内容力: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没有永远的新媒体,传播的竞争力应当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能力。除了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做到传播本体的增值,才是传播多态升维的有效途径。电视教育类节目不同于一般的节目形态,需要廓清节目定位、明确最终诉求,通过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心理干预完成大众传播应有的历史使命。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名的经济学理论“长尾效应”中提出:“将足够多的一般性而非热门的产品排列组合重新聚集,实际就可以形成一个堪与热门市场相匹敌的更大的市场。”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线上的内容传播与人文关怀外,《家长朋友圈》在线下也进行着“朋友圈”的实体建构,通过不断孵化线上节目衍生的教育类产品,对中国慕课MOOC、荔枝FM、蜻蜓FM、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的内容进行产品化输出,在各大教育直播平台中转化公益直播课程,同步出版节目衍生的纸质书籍读物,以及与中华志愿者协会合作发起家庭教育主题公益活动等,让影响力在短时间内集聚。同时延展了价值教育的落地,在线下真实的互动接触中使更多的家长、家庭切身受益。全新的传播方式,让教育有迹可循,让方法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是价值观的锻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朋友圈》试图让电视教育类节目从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等多个方面帮助家長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操作路径,让关系在家庭中重新建立,让家风在家庭中绵延传承,让家教在行为中有效落实。
注释:
①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亚太经济》2003年第9期。
②刘晓燕:《从〈超级育儿师〉看儿童教育节目的功能》,《当代电视》2016年第4期。
③喻国明:《从传媒转型到5G革命:当前传播领域的几个关键词》,《教育传媒研究》2019 年第 6 期。
④杨雅、景琪:《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内容模式与前景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⑤王冬冬、易盼:《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多屏协作节目创作机理及路径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⑥支庭荣:《互联网环境下报业“二次售卖”盈利模式再审视》,《现代传播》2015年第5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