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表达: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实践研究

2020-04-17 09:02白杨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6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语文核心素养

白杨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应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多维度的对话,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对话与表达;学习共同体;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再者班级的学生较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频率较低,从而造成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不充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语文素养不能通过课堂得以提升的窘境。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解析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来自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社会文化情景中,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日本佐藤学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变革理论的倡导者,他说: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成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或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共同体学习的前提条件。笔者所在的班级一共40个学生,一节课仅靠老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频率非常有限。但如果将这40个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力均分为10个大组,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便可以有效开展,课堂对话即走向多元、高频率。小组成员的合作與交流,对话与表达,是整个知识意义建构的实质所在,同伴之间存在着认知的对话、碰撞、冲突、协商、平衡、认同,整个过程体现出课堂对话基于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前提。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语文课堂多元对话的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学习大多停留于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频率很低,且多是单向度。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可以促成多元对话,学生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理解、批判、整合、平衡、建构和迁移运用。这里以一位共同体内的学生为例,给予说明:

班级被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便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檀于其中的同学首先可以与小组内的成员交流,同伴之间的异质性是讨论交流的焦点,也是达成新知的契机。“同一文本,不同的人通过阅读所建构的文本化印象,各不相同。同一文本,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点通过阅读所建构的文本化印象,各不相同。”每位同学先基于各自的认知原点和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在小组内对话交流,求同存异;全班交流的时候,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会基于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对话,这种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对话既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质疑以求辩证;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的作用即是相机点播,促成对话,让交流的内容经过思辨往纵深处走下去;与文本和编者的对话贯穿在所有的对话中,学生是在与同伴、全班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与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体现在与他者对话的过程,自我的怀疑、否定、再认知与提升。

三、基于课堂的多元对话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会自如地运用语言,即会说能写。因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以多元对话为载体,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自主、交流、探究的小组学习激发学生表达的意愿,敢于表达;其二,课堂上的多元对话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三,在对话中,教师相机点播,提供表达的支架,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笔者以一节2018年部优课《触摸春天》的一个片段为例进行阐释:

师:我们来做春天的朗读者!(音乐响起)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老师以身为范,引领学生朗读)

从这句话中,我读到了那个万紫千红,万物复苏,花繁叶茂中流连在花香中的那个叫安静的小女孩出现在我的眼前,你想读哪一句?读出了什么?自己准备一下。(教师提供表达的范式,减低表达难度,鼓励学生借用语言支架来大胆表达)

老师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朗读,教师巡堂,了解学生要分享的句子。

师:谁先来?我把话筒交给你,接下来这个小主持人由你来担任。(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构建以朗读为载体的生生对话,对话由师生转为生生)

生一:朗读课文中的某一句,我读出了安静这时的心理感受是多么美好!(按照老师提供的范式来回答问题。)

师:接下来,由你来传话筒。(老师点头赞赏,不急于点评,只是鼓励学生传话筒)

生二:朗读课文中的某一句,从这一句我感受到拢住蝴蝶这个经历是她之前没有过的,是第一次。(按照老师提供的表达支架来回答问题)

师:继续。(老师的语言极其简洁)

生三:朗读课文中的某一句,我读出了一个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安静。(表达完毕后,相机将话筒递给后面的同学)

后面还有三位同学也按照老师提供的范式表达自己对文本中某一个句子的理解,在这个环节,老师刻意从前台退到幕后,让课堂从师生之间的对话自然切换为生生之间的对话——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朗读与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句子,表达个人的理解和内心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自己的朗读,表达着对触摸春天的理解,对安静的这次特殊经历的感同身受,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小组学习《我的阅读体验》,请大家关注学习要求(PPT上内容为:1.理解可以抓住关键词谈,联想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个人物;2.小组汇报要有主持人,可以引导大家的讨论与补充),看明白就可以开始。

在此环节,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进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一读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老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要分享的段落,指导学生在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整合同伴的意见来分享。

师:我刚才到各个小组看了一下,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非常期待,我先把话筒交给你们小组。(教师的语言充满鼓励,激发学生站起来表达,在全班交流分享)

老师走到一小组前,将话筒交给小组内的—位同学。

生1:我选择的句子是第三自然段的第四句,学生先读这个句子,请大家划关键词“引导”和“极其准确”,我从这两个词理解到了安静虽然是一个盲童,但是她热爱生命,能用好的身体部位去感受春天,我联想到了《光明的心曲》,里面也有一个盲姑娘,用唱歌的方式去战胜黑暗。

回答完毕后,同伴给予了掌声,这种互相倾听、大胆表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对话得以延展、深入。教师相机提醒孩子将话筒传出去,引导学生说谁与我交流。

生2:我有一点要补充,我要补充“慢慢的”这个关键词。因为她刚才说了她是一个关爱生命的小女孩,如果她不关爱花的生命,那她就不会慢慢的。

师:没有掌声吗?太好了,是你的提醒让我们留意到仅仅三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安静对生命的关注、关爱。还有要补充的吗?(教师此处的赞赏是颇有用意的:首先这位同学认真倾听了前面的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并在其基础上给予补充,回答时能做到有理有据。)

生3: “慢慢的”也有可能是安静想知道花上是否停留有花蝴蝶,或者是她的手是否伸得很准确。(这位同学不完全赞同生二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生4:如果她不准确的话,她走路怎么可能会那么流畅呢?(这位同学对生三的发言提出质疑,难得可贵)

师:所以你支持谁的观点呢?(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冲突,这样学生才会去思辨、争论)

于是,生2再次站起来质疑生3表达上的漏洞,进一步补充自己的观点。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不难看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为学生提供多元对话的机会,可以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可以在全班与其他组成员交流,可以是赞同、补充,也可以是质疑、辩论,重要的是学生在倾听,在交流,在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的语文素养还在商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整合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能在语文课堂上基于学习共同体搭建多元对话,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自然会得以提升。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旨在提升学生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大量表达的基础之上,要使学生在大量语言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可以借助课堂上的多元对话得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异质性为思维的碰撞与提升提供了先天的条件,“我的观点与你不一样!…‘你的观点不完整,我想补充。”“关于这个问题,我还联想到……”在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中,学生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发现与自己观点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发现有待完善或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地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需要通过课堂上的多元对话得以提升。

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笔者看来,没有文学的涵养、历史的思辨、哲学的深邃,谈何审美,谈何创造,而这都需要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大量表达、融会贯通得以实现。

文以载道,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基于语言学习所要抵达的文化彼岸。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的文化现象,这对于小学生,更多表现为学生能以更宽容、更多元、更客观的视角来解读他们在学习过程听到的“不—样的声音”,在共同体的学习中,在多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面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时,要学会辩证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学会理解与包容,“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五、结语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是以多元对话为载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指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