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0-04-17 09:02务楠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命脉和智慧的结晶,大学语文课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的土壤。本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并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材选择、教师文化素养、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展开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民族血脉和精神家园,它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引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中精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的文化作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土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边缘化现象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出现了日趋边缘化的现象。大学语文之所以会面对这种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管理阶层、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应有地位不重视,对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有错误估计和判定。[2]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趋向市场化、产业化人才培养,过分重视建设特色专业,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认为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相比较不重要,就是可上可不上的公修课,大学语文就日渐趋于边缘化地位。大学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的功能,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的现状,致使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忽视大学语文及课程中所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出现边缘化现象。

2.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够

在素质教育改革、学分制改革、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应该鲜明地凸显出来。[3]目前,很多高校着重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用性、文学性的功能,对其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能重视不够,致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重视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渗透的程度不高,那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软件、硬件的资源开发利用,如教学场地、图书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等相对短缺,致使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够。

3.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语文教师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综合知识、文化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水平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说话等基础素质方面的培养,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部分教师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积累不足,大多只是在讲课中穿插一些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现象,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渗透教育;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上比较盲目,缺少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在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都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引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尤其要担当重任。目前,大学语文日渐趋于边缘化地位,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教育更是存在被忽略的现状,鉴于此,国家、高校和教师要对于大学语文重视起来,充分发挥起“终身学习”的大语文教育观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加强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帮助大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2.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已經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数量众多,徐中玉主编本、陈洪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等教材在高等院校应用较多,他们各具特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有所侧重。但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还需要在既有的教学材料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内容和篇目设计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更新。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既兼顾大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又要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涉及中国文化发展的五千年来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篇目。在每篇文章设置导学提示、背景介绍、思考练习、知识链接等内容,促使大学生自我把握学习内容,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增加“经典文选阅读”“中国文化常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等板块,可以供学生自学和课内课外引申学习。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4]

3.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师在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在知识储备上,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运用能力,同时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辨伪存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法,以研究促教学,以学生为本,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大学语文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助力课堂教学。高等院校也要为大学语文教师多提供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文化修养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平台,整合资源打造一只高素质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

4.要探索和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

要想实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更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不断研究和探索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曾经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早已成为过去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才是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采用行为导向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演绎法、分组探究法、启发引导法、比较分析法等,强化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现代教学新模式。多借助多媒体、网络、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语言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课堂学习小结,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采用经典文本讨论、经典诗歌诵读、论文写作、调研报告、读书分享、课堂演讲等多元化形式巩固新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要利用校园“第二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时代高校语文教师要创新课堂形式,可以将课堂内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习,与校园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般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缅怀先烈、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分食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念祖追远、忠君爱国、寄望团聚等情怀,感悟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认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乐团、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文艺表演、主题教育、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等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6]再次,可以设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情景剧表演、校园汉字大会、传统文化故事征文比赛等形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大学语文课堂还要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传统文化常识、古代经典诗词、文化深度好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加强与大学生沟通和互动,掀起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6.要建立健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要想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中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大多数高校语文教育评价都是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认定,且考试多采用考察方式进行,紧紧局限在试卷答题和撰写论文简单形式。这样的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笼统,存在着评价主客体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和评价范围小等缺点,而且,没有专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核评价,这就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因此,要建立健全與传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错误观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语文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大学生对于语文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评价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品格、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学习理解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制定相应评测标准,反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其次,明确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平时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纳入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再次,还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不能只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还要重视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的作用,提倡发展性评价理念,把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作为评价的目标。只有这样,评价才会更加科学有效、客观公正。

三.结语

总之,要以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契机,在高等院校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之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促使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有新理念、新定位、新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血脉薪火相传,让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李奇年.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8(28):28.

[3]黄志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60.

[4]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4.

[5]黄志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60.

[6]盖俊竹.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7(1):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2020-ZDJH-165)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务楠,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