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媛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基于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包含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最终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在此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提升和进步。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创新进行融合,积极探索了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模式,开展了基于云空间的“教、学、做、养”翻转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应用,在教学开展中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师生角色转换、创新了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加速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信息化的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强信息化与教学的结合,就是进一步加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真正做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达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从专业角度来说,学生应该清楚课程在整个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课程的人才培养路径和理论依据。从课程本身角度来说,课前,学生希望提前预知课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中,学生希望化解课前疑虑、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希望因材而学、使自身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课后,学生希望了解课程阶段性考核标准和考评结果,希望获得课程的拓展学习资料、学习方向和学法建议。
在课前,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学课程内容、并完成相应测评,利用课前时间,完成相关的调查、收集、整理或归纳等任务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梳理课程内容以及提出对相关知识点的疑问和思考。
课中,学生带着对课程的初步了解,已完成的课前任务、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思考,参与课堂学习环节。因为有了课前学习、梳理环节,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就更强,强烈的参与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学生在课上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度就更高,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为学生强烈的参与感,获得大幅度提升。
课后,教师将知识拓展资料,包括微课、网页链接、PPT、课程回放或问题探讨等,按照教学内容进行归类,分别发布到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课后通过对拓展资料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为对知识点感兴趣和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和方向。这样,不仅拓展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学生利用有效碎片化时间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和潜力倾向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使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教学的知情权,还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价值。例如,在传统课堂上,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锻炼中获得进步和自信;在传统课堂,最大限度的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任务,能够和团队成员充分交流,扬长补短、互相学习,因此,团队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在传统课堂上,某些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其中高难度环节的操作和细节处理,也同样需要教师的亲自示范和重点指导。
但是,传统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传授知识内容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室,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受到限制,教学设计缺少了灵活性和变通性。因此,在传统课堂,学生接受知识方面渠道单一,内容水平受限。
云空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传统教学空间的不足。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积累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开发,在对知识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细分到最小单元,制作成教学微课、测验练习、案例库等,重新构建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在云空间得到长久的存贮;此外,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包括发送课程拓展资料、开设直播课程、展示学生作品,批改作业并进行点评和指导等。
对学生来说,云空间的开放和应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局限性。课前,可以利用云空间完成预习、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可通教学资源库,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并且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泛在学习,使随时随地的学习和知识延伸变为可能。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云空间与教师进行互动,课堂未完成的讨论,或者在课下遇到的新问题,都可以在云空间发布主题讨论,学生通过跟帖、评论他人观点的方式,将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传统课堂教学和空间课堂教学,各有优势,在完成教学过程中应该各尽其能。因此,使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和云空间教学的长处相结合,相互、共同发展,打造丰富多彩的“传统+云”教学空间,提高师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时的监控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评价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过于关注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个人表现以及努力程度,都不能得到实时的记录和反馈总结,这样教师就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也难以做到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评价限制了教师对学生除了课堂认知以外其他方面发展的关注和了解。评价内容仅局限于教学知识目标,而教学的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政目标,不能得到完全的考核和实现。这样就不能做到对学生实现全方位的考核。
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过程当中,转变传统的试卷考核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存的考核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可以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时打分、对学生访问课堂云空间的次数和时间进行统计和整理,对学生提交的作业、方案进行收集和保存,并最终生成学生个人学习报告和每次课程的课堂报告。
通过以上方式的运用,课程考核就从传统的只“关注期末考试”向新型的评价体系“注重关注学习过程”而转变。而在此评价体系之下,能更加真实和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学生个人表现诸如课上活跃程度、观看微课次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表现诸如小组讨论过程、小组讨论结果、组内成员贡献值等,都能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得到记录和相应分数。此外,学生的能力、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体现和评价。例如,在个人(小组)展示环节,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并且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个人的仪表仪态肢体表现能力、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可以得到较全面的体现和考核,并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双重评价模式,给予相应成绩和记录。
通过以上的方式,考核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公正、更加全面。学生在信息化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下,更有课堂参与感,学习动力更强、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教学质量也大大得到提高。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实现灵活性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笔者分别从信息化运用的三个方面,学生的教学知情权、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以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和论证。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教学的选择和应用,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服务教学对象、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绝对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因此,教师在实际应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当中,要将信息化与课程内容和特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创新和改革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实质,真正做到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