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译研究巩固阶段(2005-2018)热点及发展新趋势❋

2020-04-13 02:20沈晴娜
外语与翻译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口译

沈晴娜

袁平华

华东交通大学

1. 引言

口译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活动,早于书面语翻译(Pöchhacker 2016:19)。在促进人类相互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口译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一般认为,迄仿为止口译研究历经五个发展阶段:(1)开拓阶段(20 世纪50 至60 年代),主要研究会议口译及实验心理学在口译中的应用;(2)奠基阶段(20 世纪70 到80 年代中),产生莱比锡派、前苏联派、巴黎派及Seleskovitch 的释意理论;(3)新兴和国际化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中),聚焦口译与神经心理学、话语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新路径;(4)整合及多元化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头5 年),形成语言学相关因子、篇章研究等多条研究主线;(5)巩固阶段(2005 年至今),口译研究动态多元(Pöchhacker 2016:43-58)。至此,口译研究早已成为翻译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子学科(王斌华2019:2)。目前,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涵盖经济、政治、商务、医学等各专业领域,对口译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口译研究进一步发展。因此,梳理当下巩固阶段多元化研究主题尤为重要,有助于研究者多维度了解口译研究,以前瞻性眼光探讨口译研究的主题和路径,更好地推动该子学科的持续进步。

然而巩固期口译研究文献众多,过去靠主观整理归纳的传统综述方法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由此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并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制作图谱展开相应研究。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之下,文献可视化将抽象信息与数据转换为空间结构与知识图谱,弥补传统综述方式的不足,全面客观地理清综述对象的发展脉络。该分析方法已在翻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翻译技术研究(李海霞、何高大2018)、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武光军2019)、中国影视翻译研究(王建华、周莹、张静茗2019)等。然而,目前国内对口译的研究仍旧缺乏文献计量分析。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探讨口译研究巩固期的三个问题:(1)2005-2018 年国际口译研究总体发文情况;(2)2005-2018 年国际口译研究热点;(3)2005-2018 年国际口译研究主题和演化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Citation Space(简称Citespace)作为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 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同时提供其他知识单元的共线分析功能,例如作者、国家合作等(李杰、陈超美2017:2)。通过此方法得到科学知识图谱及共线分析结果,追踪国际口译研究发展足迹。

2.2 研究数据来源

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为索引数据库,依据2019 年发布的2018 年SSCI 语言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取刊载翻译学研究论文的TOP11 国际权威期刊(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来源,从而保证研究对象的权威性和研究数据的有效性。文献检索选择高级检索,先后输入检索式#1 主题(TS)=(“interpreter*”OR“interpreting*”OR“interpretation”)和#2期刊(SO)=(“AcrossLanguages and Cultures”OR “Interpreting”OR …“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 New Series -Them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将#1 和#2 以“And”组配,检索时间段2005-2018,最终检索到502 篇文献。经Citespace去重后得到500 篇期刊文献。每篇文献的数据内容包括:文献类型、发表年限、作者、作者地址、期刊名称、题名、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

表1 翻译学研究论文国际权威期刊列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际口译研究总体发文情况

2005 至2018 年间,国际口译研究发文量稳定上升,年平均产出论文36 篇(见图1)。这一发展态势与对国内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口译研究趋势一致(任文、郭聪、黄娟2019)。2007 至2008 年,发文量陡然上升。在此期间,中国于2007 年设立翻译硕士学位点,国际期刊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Translation Studies 在此期间创刊。总体发文量说明国际上对口译研究越来越重视,学者对口译研究兴趣愈加浓厚。

图1 口译研究发文数量(2005-2018)

中介中心性是测量节点重要性的指标(李海霞、何高大2018:13),中介中心性超过0.1 的文献可视为关键文献。结合发文量和文献中心性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研究力度大(发文量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但发文影响力欠缺(文献中心性分别为0.09 和0.01)(见表2)。然而,英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在口译领域的影响力较为深远(文献中心性分别为0.19,0.15 和0.24)(见表2)。同时,比利时、意大利、韩国、瑞士和芬兰五国的发文数量尚可,但中介中心性过低,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甚微(见表2)。

表2 发文章数量前10 名的国家

3.2 国际口译研究热点

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章内容,是值得信赖的指标(李杰、陈超美2017:200)。因此,本文使用关键词频度和突现分析了解巩固期研究热点,见表3。

表3 高频和具有突现性的关键词信息表

法庭口译相关因子3.4346 3.2730交互性相关研究训练与评价手语翻译Translation 翻译(38)Court interpreting 法庭口译(22)Ethics 伦理(13)Reported speech 间接引语(6)Role 角色(16)Communication 交流(13)Dialogue interpreting 对话口译(8)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区口译(8)Organization 组织(7)Perception 认知(4)Quality 质量(18)Interpreter training 口译训练(14)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交替传译(8)Conference interpreting 会议口译(6)Impact 影响(5)American sign language 美国手语(4)Cognitive load 认知负荷(4)Talk 谈话(4)Signed language 手语(3)Signed language interpreting 手语口译(3)

关键词频度显示,口译研究巩固期的研究热点为法庭口译、口译质量和译员角色等,词频分别为22、18 和16(见表3)。关键词聚类说明口译研究可以分为五类:(1)口译员软技能,关键词为工作记忆、表现、动机和理解力等;(2)法庭口译相关因子、关键词为法庭口译、伦理和间接引语等;(3)口译交互性相关研究,关键词为角色、交流、对话口译、社区口译、组织和认知等;(4)训练与评价,关键词为质量,口译员训练、交替传译、会议口译和影响等;(5)手语翻译,关键词为美国手语、认知负荷、手语和手语口译等(见表3)。关键词的突现性是一项评价热点活跃性的重要指标(Chen,Dubin & Kim 2014:8)。在口译员软技能热点中,突现关键词为动机(强度为3.0089)(见表3)。在法庭口译相关因子研究中,突现关键词为法庭口译和伦理(强度分别为3.4346 和3.273)。

图2 热点关键词时区演化图

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能够直观反映关键词的频度和共现关系,从而推导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时区演化图(见图2)可知,手语口译在近四年一直是热门研究领域。结合表3 及图2,本研究发现口译研究存在三个前沿领域:(1)口译的社会学转向研究,例如口译培训研究主体涉及到更多有关情景的研究,出现情景式学习模式;(2)深入口译实践研究,注重口译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且更加细化,包括口译影响、口译准确度以及口译中面临的挑战;(3)口译的认知转向,研究记忆力,理解力,认知负荷等因子在口译活动中的效应。

3.3 国际口译研究主题和趋势

Citespace 可对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将文献划分到不同聚类(李杰、陈超美2017:144),确定研究主题。聚类效果可用Modularity 值(Q 值)和Silhouette 值(S 值)评价。其中,Q 值>0.3,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显著;S 值>0.5,显示聚类合理,S 值≥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本文被引文献聚类Q 值为0.7857,各类别S 值基本大于0.7,说明2005 至2018 年间口译研究可以明确为十大研究主题(见图3 和表4)。

图3 文献共被引聚类时间线图

表4 文献共被引聚类信息表

冲突背景下译者角色研究主要研究战区口译员的角色地位。该主题充分肯定口译员在冲突叙述中的重要性,从政治、社会、文化、语言学、伦理等多个视角探讨口译员的多边角色(Baker 2010;Inghilleri 2010;Stahuljak 2010),除履行本职工作以外,口译员同时担任战斗人员和战争调节者,突显译者主体性地位。

交互关系研究发展时间最早,主要涉及口译员与谈话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表文献涵盖:(a)在以口译为中介的法庭诉讼中法官直接和间接引语的使用对口译的影响(Christensen 2008);(b)被告人和口译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口译员对法庭中其他角色的影响,尤其是当口译员的工作不被认可时,对仲裁结果的影响(Martinsen &Dubslaff 2010);(c)医患交流时,口译员使用间接引语对消除歧义的积极作用(Van De Mieroop 2012)等。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武光军2019:12),译员与谈话人相互影响,实现双向交流,本主题即研究这种交互模式下信息传输特征。

以教育学为导向的口译研究以学生为核心,放眼口译全过程,搭建口译培养框架,涉及口译训练、口译课程、口译过程、口译产品、译员经验和认知六大板块。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得益于多本相关国际权威杂志问世(Muhammad 2018)。另一方面,国内外皆设立口译相关硕士学位点,例如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设有笔译及口译(MATI)、会议口译(MACI)等专业,国内自2007 年至今共有249 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MTI)学位点(龙吉星、刘谨2018:66-69+95),进一步推动口译教育学朝更为系统的方向发展,融合于实践教学。

课堂模拟口译聚焦课堂,探索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相关学者通过设置各类场景,包括选取现实生活中录制的口译员调解视频让学生进行会话分析(Davitti 2014),设定戏剧场景(Kadri2014)让学生演绎,以及设置沉浸式3D 环境让学生进行会话口译(Braun 2014),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实场景再现,培养学生在口译时分析应对问题的实际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并证实此类口译教学方法应用的有效性。

培训和评价从2004 至2015 年连续十二年为研究热点,以2015 年为研究高峰。该主题围绕口译课程、口译标准、口译技能等三大要素展开,是一个重要且亟待发展的领域(Yan 2013)。研究以译员为主体,以不同口译场景为背景,从课程改革(Nebot 2015)、标准应对措施(Van De Mieroop 2012)、口译软硬技能(Bot 2005)等方面入手,多维度构建培训和评价体系。

话语规范研究关乎实践中的口译规范,尽管口译中的道德规范确实存在,但是口译规范并不是事先设定的,而是具体情境下各方互动协商的结果(Van De Mieroop 2012:43)。图3 可见,话语规范从2004 至2012 年受到学者持续关注,研究大多聚焦法庭口译及医疗口译两大背景,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关注口译过程中间接及直接引语使 用 规 范(Van De Mieroop 2012;Bot 2005;Angermeyer 2009),突出社会语用意义。

学能指标从2003 年就开始受到大量关注,在2007 和2009 年引文出现爆发。研究主要从两大视角展开:硬技能指标,如口语流利度(Russo 2011),口语意译中同义词和连贯词的使用(Russo 2014)以及软技能指标,包含一般认知能力,性格和情绪稳定性(Bontempo & Napier 2011)等。明确口译学能指标,有助于选拔口译学员,促进口译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训练自身的口译流利度,强化同义词和连贯词的使用练习。口译学习者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以上指标检验及提高自身口译能力。

策略研究多以口译实证为基础,从教育教学视角出发,关注口译课堂和口译实战的策略探索。口译员在传达信息时会受认知约束,文化及语言特定障碍的影响,策略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利因素(Gile 2005)。针对口译课堂,学者(García González & Veiga Díaz 2015)提出建构主义任务和技巧;针对口译实战,相关学者(Li 2015)提出多种应对方法:知识策略、语言策略、意义策略、传输策略等。但是关于策略在实战中的反向应用效果研究仍较少。

技术与口译如图3 所示,从2010 年兴起至今一直是热点研究领域。研究以技术应用为核心,聚焦译者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将社会学转向融入其中。其一,技术催生远程口译,包括电话口译、视频口译等;其二,技术革新提升译员口译效果,例如,数字笔的使用能够优化交替传译笔记从而提高信息准确度(Orlando 2015);其三,译员本位特征对技术运用产生影响,译员焦虑程度和技术依赖性呈正相关(Mellinger 2018)。

英语通用语以会议口译为研究主体,关注英语成为通用语后多方转变:口译市场模式发生改变,多语会议将逐渐演变为双语会议(英语和目标语);译员职业地位降低,越来越多与会者可以直接以英语交流;译员压力日趋繁重,与会者对口译要求提高,英语通用语演讲者给译员带来更大认知负荷等。翻译界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探究译员实战中面临的困难情况(Albl-Mikasa 2013),综合分析英语通用语演讲在不同场合的利弊(Reithofer 2013),构建社会市场需求和口译服务对应研究模型。

如图3 所示,战时译者角色研究是受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当下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乱”,在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冲突依旧存在,而处于战区的译者扮演着一个更为复杂、多面的角色(Inghilleri 2010:165)。交互关系研究发展时间最早,并与战时译者角色研究有交叉研究,战时口译员纽伦堡法庭口译事件作为标志性代表事件,受到大量关注(Inghilleri 2010:170)。译者角色研究和交互关系研究均体现口译的社会学转向,研究社会因素,如战争与冲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以及翻译活动对社会发展与构建的作用。

以教育学为导向的口译研究和课堂模拟口译研究都是教育学领域的口译探索,前者是广义的口译研究,涉及学生口译教育各模块,后者是以课堂为中心的狭义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索,两者呈现协同发展路径,共同向教学实践的高应用型方向演进。

培训和评价、话语规范研究、学能指标研究是三大互相关联的研究方向,构成口译能力发展的各方面。学能指标是口译前研究,话语规范研究口译中行为,培训和评价涉及口译前及口译后行为,形成口译前中后三部曲。培训和评价前期研究口译准确性,充分性,对等性(Pöchhacker 2001)等语义方面,后期向研究面子工程(Jacobsen 2008)、情感支撑(Hsieh & Hong 2010)等社会语用演化。话语规范基于实证研究,始终聚焦医疗和法庭口译话语规范,无明显演化路径。学能指标始终贯彻口译硬技能以及软技能的研究。由于口译是一门高压力水平的职业(Cho & Roger 2010),译员情绪的稳定、焦虑程度与译员表现紧密相关,因此后期口译将向软技能研究演化。

技术与口译是目前最前沿的口译研究领域,如图3 所示,自2010 年起,高被引文献群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口译与技术设备的融合将是未来口译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学者用Citespace 收集国外技术翻译热点领域,亦发现口译是近年来国际上MT较为集中的研究热点(李海霞、何高大2018:15)。然而相比较于技术在笔译上的应用,技术在口译上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在此领域刚刚萌芽,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

策略研究与英语通用语是研究比较前沿的领域。译员在执行口译任务时会面临各种状况,合理可行的策略能够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通用语也是一大热门领域。人们愈加频繁地使用通用语英语作为会议工作语言,给译员带来新的挑战。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已定,未来研究将就非母语人士英语演讲带来的挑战展开应对策略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全面梳理2005 至2018 年国际口译研究文献,回顾该领域发展特点,包括发文趋势,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主题和趋势。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权威,数量充足,并运用客观的文献计量方法,因此研究结论科学、合理,有助于人们开展口译的新研究,发现新思路。研究发现,2005 至2018 年间口译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其中我国口译研究发文数量遥遥领先,但是发文影响力不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国际范围内口译研究主要有口译员软技能、法庭口译相关因子等五大热点,聚集战时口译员角色、交互关系等十个主题,并以口译与技术融合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通用语口译研究为最新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整体呈现多元化、动态性特征,前景十分广阔。就演变趋势而言,口译研究往社会学、高应用型、技术性方向发展,然而局限性在于,所有热点及主题研究都偏向实践,口译理论研究较少,无法构成研究主题或热点。口译研究要构建一个严谨的学科体系,理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有待加强,可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升至理论层面。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