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本文从预习习惯的养成、提前预习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前预习;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的学习从时间上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后的习题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重要学习环节。随着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的课前预习逐渐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教师还加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突出制定预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 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形成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与关注,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懂得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仅靠课堂知识无法学好数学;更要让学生懂得,知识可以学来,但数学的解题能力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要引导学生明白预习的好处,使学生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懂得预习是对新知识的提前自学,是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过程,能让自己按自己的节奏衔接新旧知识[1]。通过预习,学生能抓住要点和学习重点,进而提高听课的专注度。
2 初中数学预习的意义与价值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对于预习时没有弄懂的知识,会在课堂上格外留心,一旦听懂理解了,他们就会获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也会经久不忘[2]。通过预习,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增强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讲,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注意力。
2.2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预习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一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进度,甚至可以预知教师讲课的重点。这样能让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预习还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效果。因为一旦学生经过思考,对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听课堂上教师的分析、讲解,就能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的知识。众所周知,理解了的东西最容易记忆,特别是对于经过自己积极努力思考而获得的知识。预习也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建立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3]。
2.3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真谛
预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努力营造的学习氛围。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预习时间,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式,保证学生的预习时间。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初期,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相应的奖惩办法,重奖轻罚,也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周末学生放假休息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七年级“几何图形初步”相关内容的作业,并在周一上课前检查。有一个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得非常好,他说“三角形一共有6个元素,即三个角和三个边。而证明三角形全等,一般只需要三个元素。”他还把剪好的纸质的三角形粘贴到了自己的预习本上。他说:“只要找到三个关键元素相等(相同),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也相等。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三个关键元素相等,那组成的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这在几何语言上称为全等三角形,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三角形是另一个三角形复制克隆而成的。”最后这位学生说出了他的疑问:“既然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对另一个复制,那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师,笔者认真想了一下,回答道:“因为你理解的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对另一个的复制,而默认的前提是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全部,如三个角、三个边或者面积,所以不必再证明另一个和它完全相同。但是在生活中,全等三角形往往是指两个三角形,并且只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其中的部分元素,如它们的两条边相等以及这两条边之间的夹角相等,这时候就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等。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如测量不方便测量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又翻了翻相关资料说:“老师,我懂了。”
3 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孙子兵法》记载:“庙算多者胜。”也就是说成功属于多做准备的人。初中数学的预习就是为学好数学做准备,是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手段与方法,是保障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敌我双方作战,讲究的是知己知彼。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就相当于战前的敌情侦察,可以让学生预先得知学习障碍。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更需要预习,这样才不至于掉队,才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高效率的預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有所选择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学生预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
3.1 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初中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当有机会表现自己时,他们会有极高的兴奋感,进而激发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预习的前提与动力。为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同时受评书表演形式的启发,笔者认为可以做一些“扣”,给学生留下悬念,从而引导学生自发地预习和思考。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他们还没有学过或接触过的新知识,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出1—2道选作题,简单地讲一些超前的数学知识。如在学生还没有接触二元一次方程时,可提前讲一些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根,假设为、,告诉学生、。然后随便出几个题,让学生算两个根之和或两根之积。再如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坐标系,可以在下课前的几分钟,讲一下平面坐标系的由来,以及如何通过坐标系找到相应的点。通过逐步地渗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提升了。通过游戏式的预习,让学生了解一些以后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把预习当作一种乐趣,身心愉快地投入预习活动之中。
3.2 提供导单,精准预习
除了通过游戏或提前讲解一点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授之以渔,也就是交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提高其预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通过提前读、记、背就能彻底学会与掌握的。为了让学生能做到精准预习,笔者常常先布置3道左右的练习题,让学生试着去做,如果学生做出来了,再让学生阅读某一章节,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新方法是否更简捷方便等。如果学生没有做出来,就鼓励或提示学生预习书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学习的新方法解决。这种精准预习是提高预习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给其指明预习的方向与需解决的问题,能避免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与粗放性。教师制定的预学导单如同预习的指南针,能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方向与依据,能提高预习的效果,让学生的预习事半功倍。预习导单要指向教学重点和难点,活动设计要既有形式的趣味性又有内容的思维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预习。
综上所述,“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不打无准备之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预习的价值,体会预习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孔长征.让数学预习走向高效[J].中学数学(初中版)下半月,2020(2).
[2]甘平.浅谈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9).
[3]陈欣欣.基于导学提纲的初中数学预习指导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剑荣(1976~),男,汉族,福建连城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数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