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雪梅,赵凯平,陈 狄,曹 晶,袁 蕊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25-羟维生素D3[25-(OH)VD3]即骨化二醇,是血液中维生素D 的主要代谢产物,其在血液中含量较稳定,故为国际上衡量人体维生素D 的主要指标。研究提示:44 岁以下成年女性普遍存在维生素D 缺乏或不足,在职护理人员可能为维生素D 缺乏或不足的高危人群[1]。为进一步了解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定期体检对改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的作用,研究者对北京某三级医院护理人员体检数据中的血清25-(OH)VD3浓度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三级医院855 名在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合并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护理人员;②在职护理人员;③女性。
1.2 调查方法 调取护理人员两年的体检数据,其中,第1 年调取的护理人员为186 人,第2 年调取的护理人员为855 人,2 年均参与体检人员160 人。为保证数据可比性,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及血清25-(OH)VD3不足或缺乏基本情况以及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与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的相关性时均采用第2 年参与体检的855 名护理人员数据;分析定期血清25-(OH)VD3浓度检查结果,比较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不足率及缺乏率变化情况时,采用两年均参与体检的160 名护理人员数据。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及缺乏判断标准:血清25-(OH)VD3浓 度<20 ng/mL 为25-(OH)VD3浓度不足,血清25-(OH)VD3浓度<15 ng/mL为25-(OH)VD3缺乏[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与其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855 名护理人员年龄19~62(34±8)岁;血清25-(OH)VD3浓度为(16.43±5.91)ng/mL,低于正常低值(20 ng/mL);总胆固醇均值4.65 mmol/L、三酰甘油均值1.1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2.4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1.64 mmol/L、空腹血糖均值4.8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的均值5.49%均在其正常值范围内。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详见表1。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年龄及血清指标情况详见表2。
表1 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比较() 单位:ng/mL
表1 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比较() 单位:ng/mL
注: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比较,F=5.031,P<0.001。①与≤25 岁护理人员比较,P<0.001。
表2 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年龄及血清指标情况比较
2.2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影响因素 将护理人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与血清25-(OH)VD3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25-(OH)VD3浓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情况 护理人员总体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为75.32%(644/855),缺乏率为44.80%(383/855)。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及缺乏情况见表4;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及缺乏情况见表5;根据护理人员年龄构成特点,以年龄四分位数划分年龄段,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年龄四分类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情况见表6。
表4 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及缺乏情况 单位:人(%)
表5 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及缺乏情况 单位:人(%)
表6 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年龄四分类血清25-(OH)VD3不足情况
2.4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影响因素 由表2 可知,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年龄构成存在差异,因此将工作时间和年龄这两个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分析,校正年龄后发现,三班倒护士发生25-(OH)VD3浓度不足的风险与白班护理人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工作时间后,年龄四分类时,≤27岁护理人员25-(OH)VD3浓度不足发生风险是≥39 岁护理人员的1.919 倍(P<0.05),是28~31 岁护理人员的1.855 倍,详见表7。
表7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n=855)
2.5 定期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效果评估 第1年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的护理人员为186 人,其中160 人参加了第2 年检查,二次检查率为86.02%。进行二次检查的160 名护理人员第1 次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为(13.63±6.18)ng/mL,第2 次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为(16.88±5.93)ng/mL,两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P<0.001);第1次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为82.5%(132/160),缺乏率为69.4%(111/160),第2 次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为72.5%(116/160),缺乏率为44.4%(71/160),两次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足率:χ2=38.408,P<0.001;缺乏率:χ2=19.355,P<0.001)。
3.1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情况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为(16.43±5.91)ng/mL,低于毛媛媛等[3]研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群绝经前25-(OH)VD3浓度(17.43 ng/mL),但高于杨华等[4]研究的30~39岁人群25-(OH)VD3浓度[(12.44±5.01)ng/mL]及程小秋等[5]研究的健康女性25-(OH)VD3浓度[(12.22±8.19)ng/mL]。护理人员总体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为75.32%,缺乏率为44.80%,高于2010 年朱汉民等[2]研究结果:上海地区20~45岁人群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为66.12%,缺乏率为20.60%。原因可能与地区间日照时间差异有关。另外,与同地区、同年龄的其他人群(16.34±6.12[6])相比,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略高。
3.2 年龄是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25-(OH)VD3浓度相关性不明显,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不同[7],可能与绝经女性激素水平改变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年龄是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的危险因素,≤27 岁护理人员25-(OH)VD3 浓度不足发生风险是≥39 岁护理人员的1.919 倍,是28~31 岁护理人员的1.855 倍,与既往研究中年龄越大维生素D 缺乏率越高的结论[8]相反,可能是由于既往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老年女性,而本研究纳入护理人员年龄跨度为19~62 岁,包括年轻女性。年龄较小的人员对自身健康情况认识不足,且主要工作时间为三班倒形式,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维生素D 缺乏及其代谢功能障碍是子痫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9-10],因此需关注年龄较小的护理人员健康状态,积极做好相关健康宣教工作。
3.3 改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情况的措施 维生素D 不足可导致骨矿代谢异常、机体免疫力下降、部分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等[11],尤其是人体血清25-(OH)VD3浓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12],积极、有效地纠正人群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显示:160 名护理人员第2 次检查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及缺乏率较第1 次检查均下降(P<0.05),表明定期检查有利于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提高。建议护理管理者将血清25-(OH)VD3浓度纳入护理人员常规体检,从而让体检者能够及时了解自身血清25-(OH)VD3浓度现况,进而及时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发生。
人体获得维生素D 的主要途径为光照、饮食、膳食补充剂和维生素D 制剂,任何干扰其合成、摄入、吸收或代谢的因素都将导致人体维生素D 缺乏和不足[13]。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或缺乏情况虽好于同地区、同年龄其他人群,但其长期于室内工作,也极易造成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或缺乏,因此可通过大剂量维生素D3注射剂予以纠正[14]。
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情况好于同年龄人群,但年龄≤27 岁护理人员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今后需重点关注并加强该人群的健康管理,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进行专项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血清25-(OH)VD3浓度不足或缺乏的认识;引导护理人员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适当补充钙剂[15],摄入奶制品[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