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 杭州 310013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下降会导致机体脂肪组织再分布,出现以腰腹部脂肪堆积为特征的特殊肥胖类型,即中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1]。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 (abdominal obesity)或内脏型肥胖(visceral obesity),是多种疾病的促发因素,如脑卒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心脏病、代谢综合征等[2-5],因此早期干预中心性肥胖是防治上述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策略。研究显示,针灸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6-9],但截至目前,对中心性肥胖的防治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拟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围绝经期症状、腰围、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形体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招募的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女性患者,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医院针灸科门诊。
1.2 诊断标准
1.2.1 围绝经期诊断标准 根据第8版《妇产科学》[10]中“绝经综合征”章节,结合第3版《中华妇产科学》[11]中相关内容制订,具体如下:(1)年龄40~60周岁;(2)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时间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或一年内出现月经停止等情况者;(3)出现下列可能相关症状中的一项及以上,如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精神神经症状(焦虑紧张感、抑郁、烦躁易激等),躯体症状(皮肤干燥、肌肉及骨骼疼痛等)及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阴道干涩、性交疼痛、漏尿、反复泌尿道感染等);(4)影像学检查排除子宫、卵巢的器质性疾病。
1.2.2 中心性肥胖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12]和文献[13]制定:腰围≥80cm,和(或)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WHtR)≥0.50,和(或)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0.78。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结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中绝经前后诸证的证候分类,并参照文献[15],将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归纳为5型:胃热滞脾型,痰湿内盛型、肝郁气滞型、脾虚不运型和脾肾阳虚型。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40~60 周岁;(3)3 个月内未接受减重治疗者;(4)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40或大于60岁者;(2)存在下丘脑综合征、垂体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导致的继发性肥胖者;(3)子宫或卵巢畸形,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后,孕期或哺乳期患者;(4)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精神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者;(5)依从性差,以及存在其他不适于针灸疗法的情况者。
1.3.3 剔除标准 (1)未按规定治疗,4周内完成不足10次,或8周内完成不足20次,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者;(2)中途自行更换治疗者。
1.3.4 脱落标准 (1)受试者依从性差,疗程中自行退出者;(2)研究期间出现不良反应,需采取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措施者,或不宜继续参加研究者;(3)研究过程中失访的患者。
1.4 治疗分组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采取SAS 9.3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按1:1比例随机分组,并根据随机分组编号完成两种治疗方法的人员分配,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在核实纳入、排除标准后,按受试者入组时间的先后进行分配。
1.5 治疗方法 允许两组患者进行与治疗手段不冲突的自我干预,如低盐低脂饮食,进行适度体育活动等,并在病例报告的治疗情况中详细记录
1.5.1 对照组 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仅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允许患者进行与治疗手段不冲突的自我干预措施,如低盐低脂饮食,进行适度体育活动等,并在病例报告表的治疗情况中详细记录。
1.5.2 电针组 在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和患者自我干预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
1.5.2.1 针刺处方 以任脉、胃经、脾经、膀胱经为主。主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脾俞、肾俞、大肠俞;配穴:胃热滞脾型配合三阴交、内庭,痰湿内盛型配合阴陵泉、丰隆,肝郁气滞型配合合谷、太冲,脾虚不运型配合足三里、太白,脾肾阳虚型配合命门、申脉。
1.5.2.2 针刺方法 选用0.25mm×40mm及0.30mm×50mm的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和SDZ-V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背俞穴和四肢穴用1.5寸针,背俞穴向脊柱方向45度斜刺,进针1寸左右;四肢穴直刺,进针0.8~1.0 寸,其中太白、太冲、内庭进针 0.3~0.5 寸,虚者补法,实者泻法。腹部穴位用2寸针直刺,进针1.0~1.5寸,平补平泻。天枢、腹结及大横、带脉接电针,波形为疏密波,频率为2/100Hz,留针30min。不接电针的穴位每隔10min给予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隔天1次,一周3次,共治疗8周。
1.6 观察指标
1.6.1 围绝经期症状 分别采用围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 (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对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改善进行评估。
1.6.2 形体指标 测量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臀围、WHR、WHtR。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测量腰围的方法:受检者脱去鞋帽、外衣,空腹,直立位,被测者双脚分开25~30cm,使体重均匀分布在双腿上。测量位置在水平髂前上嵴和第l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
1.6.3 实验室指标 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睾酮(testosterone,TT)、雌二醇水平,并计算治疗前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 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
1.7 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参考 《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5],将腰围和体重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显效:腰围减少≥4cm或体重减轻≥3kg;有效:腰围减少≥2cm但<4cm,或体重减轻≥1kg但<3kg;无效:腰围增加或减少<2cm,体重增加或减轻<1kg。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整体疗效评价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入组82例患者,其中电针组有4例患者因出差、临时有事退出试验,对照组5例患者失访,实际共完成73例。入组前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和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形体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腰围、臀围、BMI、WHR和WH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腰围、WHR和WHt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患者体重、腰围、臀围、BMI、WHR和WHtR 均减低(P<0.01)。 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年龄及身高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形体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RS及MEN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电针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患者两个量表评分显著减低 (P<0.01),但对照组评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MENQOL量表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电针组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总胆固醇、LDL 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 (P<0.01)。 见表 4。
2.5 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比较 电针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和11.11%,电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见表 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的比较
中医学对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根据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症进行分类,即分为 “脂人”“膏人”“肉人”。其中“膏人”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纵腹垂腴”,即脂肪堆积于腹部,皮肤松弛绵软,肌肉不结实,其特征与中心性肥胖患者脂肪组织过度沉积于腹部或腹腔脏器相同[16]。《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围绝经期女性肾气始衰,精血渐亏,脾胃功能开始减退。因此从病位上来看,中心性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其病理基础是痰湿。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全赖脾运化功能吸收与转运,因此嗜食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脾运不及,就会导致水谷精微和津液内停,中焦气机失调而生痰浊;痰浊阻于中焦日久,则脾虚,脾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聚津为湿,聚湿为痰,两者互为因果。孙爱洁[17]研究得出,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症最常用10个腧穴依次为:天枢、中脘、大横、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丰隆、水道、水分,除了常规针灸,还有耳针、艾灸、穴位埋线等多种治疗手段,均有健脾益气、通条水道之功。另外,围绝经期女性年逾四十,冲任失调,脏腑亏虚,出现胃热滞脾、痰湿内盛、肝郁气滞、脾虚不运和脾肾阳虚等证型,因此本病还与痰、湿、气滞、血瘀、阴虚、阳虚等病理因素有关[18]。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女性中心性肥胖是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导致体脂比例增加和体脂分布发生改变。雌激素作为一种类固醇激素,作用于子宫、卵巢、肝脏等多个靶器官。现代研究显示,雌激素调节脂肪代谢的机制复杂,且存在组织差异,这可能与雌激素 α 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和雌激素 β受体(estrogen receptor β,ERβ)的分布及功能不同有关[19-20]。雌二醇水平降低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并通过增加ERα受体活性,促使脂肪堆积于躯干中心,主要是腹部或腹腔脏器。另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TT 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等内源性激素水平变化,会导致循环中雄激素水平增加,也会导致中心性肥胖的发生[21-22]。综上,针灸改善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机制,可能与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hypothalamic pituitary ovarian axis,HPOA),减缓雌激素下降水平,纠正能量代谢紊乱,影响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脂解作用、抑制脂质合成,从而减少脂肪在腹部的沉积有关。
与药物或手术减肥比较,针灸治疗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本研究显示,针灸能够减轻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同时有效减低体重、腰围、臀围、BMI、WHR、WHtR 等形态指标,还能够提高雌二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和LDL水平。虽然目前不同文献报道结果并不一致[23-24],笔者认为这或许与地区种族差异,以及中心性肥胖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尚无统一标准有关。因此,针灸是否能通过改善激素水平,从而影响机体脂肪组织的含量及分布尚有待深入研究,其效果及相关机制也需要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