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从高品质教研开始

2020-04-10 10:58刘咏春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真实教育公平

刘咏春

[摘要]城市和乡村,区域不同,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高品质教研”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智力支撑。高品质教研应找准研究点,倡导真研究,追求共成长。

[关键词]教育公平 乡村教师 高品质教研 适合 真实 成长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000多年后,“教育公平”成为全体教育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我省,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城市和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各类活动中学生展示的整体素养,也表现在各级各类质量调研的相应数据上。笔者曾对我县两个学年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进行过比较,城区小学的语文均分比乡村小学高出10分左右,这个差异显然大得有点惊人。如何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努力通过高品质的教研活动,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以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

“高品质教研”,顾名思义,是适宜的、真实的,有趣味、有效率的教研活动,它起源于我们这两年一直在乡村小学推进的“三品教育”,即创品牌学校、做品味教师、育品质学生,但在“三品教育”中,我们发现,品牌学校创建需要教研参与,品味教师养成更要教研提供支撑,品质学生培养也少不了有效的教研。这样看来,高品质教研是实现“三品教育”的前提与保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品质教研呢?

一、找准研究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某次活動,组织者邀请了一位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学。会场上三分之一的人聆听,三分之一的人看手机,三分之一的人提前离开了会场。这样的会场氛围显然对这位专家造成了影响。专家匆匆讲完,匆匆离场。这样的教研活动有何助益?然而,这并不是个例。

一线教师最喜欢怎样的教研活动?也许活动的组织者从未做过此类调研,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各类教研活动中,座无虚席的一定是课堂教学观摩,而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时至少会空出三分之一的座位。这不能完全怪教师,也不能完全怪专家。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相比,讲座的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参加者被动聆听,教研活动的品质大大降低。

乡村教师最喜欢怎样的教研活动?我们曾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外出听课,听名家的课”这一选项总是最优选项;其次是希望有专业人士亲临课堂指导,手把手地进行点评与帮扶;第三是结合课例、深入浅出的讲座。显然,“基于课例的学习与研讨”是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最为向往的教研活动内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反观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所请专家的知名度以及所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却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真正需求。高品质的教研活动,就是要提供教师们喜欢的、需要的、适合的研究内容,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二、倡导真教研——“真实的才是最有魅力的”

在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别人晒一些图文,看似很真实,却是一个秀场。教研活动也有不同程度的“秀”,虚假教学成了业内见怪不怪的现象。“真实”是教研活动的魅力所在,高品质教研应该追求“真实”。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项研修活动,活动的参与对象基本上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其基于真实的研讨卓有品质,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1.“真实”体现在执教者的“不确定”

常规的教研活动,如果要上课,执教者会早在一两周前,甚至一个月前就得以确定。围绕活动主题,执教者还会进行有目的的试教。但此次活动展示的课堂教学均不是提前预约,而是在现场通过抽签确定。课前十分钟,小组成员齐聚讲台前,由学生代表抽签选出上课教师。这就要求参加活动的七八十位教师,人人都要提前进行准备。教师们强化了课前的准备,他们自觉地研读教材,拟订教学方案,小组研讨,大组交流,人人上课,人人评课。待到抽签环节时,所有的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有了充足的准备,甚至有教师暗暗希望能抽中自己,以对得起自己的一路艰辛。执教者的不确定,让教研活动由原先的预约变成课堂的生成,由大多数人的“隔岸观火”变为所有成员的“全程参与”。

2.“真实”体现在学习内容的“零起点”

笔者在这里无意表达对学习内容的“零接触”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倡导有效的预习,但现状是在上公开课之前,学生往往预习过度。此次研修活动强调学习内容“零起点”,学生进入课堂才真正接触所学习的内容,师生也得以第一次见面,所以课堂呈现的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有遇到问题而不解的困惑,有被教师或同伴点醒后的顿悟,有从不会到学会的喜悦……因为真实,课堂中的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教学因此有了可信度,师生在真实的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成长,不只是学业上的成长,更是心灵上的成长。如此一来,语文的丰盈与美好才会在学生的生命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3.“真实”体现在研讨的“有感而发”

此次研修活动的课例研讨不指向评课,而是指向对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堂观察者会向执教者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生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你的课堂里却感觉到被忽略,为什么这样安排?”“在讲读课文时,如何处理课后作业与课文讲读的关系?”执教者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由所在的研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评课为什么改为提问?细细琢磨,就能领略其中的奥秘:评课往往是点评者自说白话,是“一言堂”,而提问则必须回答,是指向“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深度思考与双向互动。这种研讨形式倒逼执教者思考自己每一个教学环节背后的理据。因为教师们前期都参与了研讨,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对教学环节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心理准备,带着知识储备进课堂,所提的问题均是“有感而发”,更能聚焦语文学科的核心,聚焦学生学习的本质。有些问题甚至成了教师们日后研究的课题。

因为活动开始之前不确定执教者,不进行过度预习,评课环节不是“一言堂”,这“三不”的要求反而强化了教师的预设。只不过,我们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度”,不能将“预设”变成“预演”,不能将“生成”变成“合成”。

三、追求共成长——“听得见心灵的拔节声”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教研活动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快时,需要停下脚步问自己:为什么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开展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乡村教师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这样的反省能够让教研活动返璞归真,回到教研活动最初的样式——引领教师成长。当然,这种成长要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心灵的拔节声。

1.高品质的教研,应各美其美

教研活动是展示,是交流,是分享。“各美其美”是教研新理念。各层级的优质课竞赛、优质课展示,主要目标并不是决出名次这么简单,而是让优秀的教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他们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观摩者在聽课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课美在教学设计,有的课美在师生交流,有的课美在媒体运用,有的课美在课程拓展……各展风采,各美其美。乡村教师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在活动组织者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诸多的“美”,而不是其中的“缺”,这样的教研才会有收益,助成长。

2.高品质的教研,应互惠双赢

高品质的教研活动一定会给参与者启迪和思考,而这种启迪与思考又会将教研活动推向更深处、更远方。为了发挥城区学校“传帮带”作用,推动乡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我们开展了“双校联动、互惠共生”的主题教研活动,将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一个项目组,同一篇课文,乡村学校的教师上第一课时,城区学校的教师上第二课时。两个课时,教学设计要一脉相承,一气呵成,这就需要上课的两位教师以及参与研修的两个学校团队共同研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策略,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活动悄然打破了城乡教研的壁垒,两校互相学习,互取所长,乡村学校的课堂有城区学校的智慧,城区学校的课堂有乡村学校的朴素,教研品质在这种联动中得到了提升。

3.高品质的教研,应舍大做小

目前,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都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普通的一个县级活动,动辄两三百人。因为规模大,无法顾及每一位参与者,所以许多教师是带着“看客”的心态参加活动的,回到自己的课堂,他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要想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活动的规模。近期,我们针对乡村学校组织了一次“学在现场”的主题活动,为保证活动效率,我们分成南北两个教研片举行,每一片有五六所学校。参加活动的人数少了,但研究的主题却更为集中。在现场,教师们围绕“学在现场”的“学”,结合课例,谈所获。交流之后,他们忽然发现,这个“学”,原先以为只是指“学生”,现在发现,还指“学习”“学法”“学力”等等。因为活动的规模小了,一线教师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珍惜这个平台,珍惜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而这不正是教研活动的变化所带来的惊喜吗?

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少年兴;少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振兴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育公平,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真实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