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
摘 要:前言、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辅助资料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认知空缺、切入课堂教学、准备命题备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将辅助资料与正文部分进行整体性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历史内容的完整性和历史线索的明晰度。同时,教师在运用辅助资料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一些原则,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历史认知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科书辅助资料;整体性教学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教科书中正文部分往往为师生所看重,其他的辅助资料则往往被俗称为“小字”部分,视为“边角料”,得不到应有重视。即便近年来浙江省常常以教科书辅助资料作为命题资源,师生对其重视程度增加,但仍局限于内容的解读与记诵,并未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教科书辅助资料的重要价值
教科书辅助资料包括前言、单元导语、课前提示、史料阅读、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史学争鸣、课后阅读与思考等等,其重要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选取与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相关的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历史认知的关键补充者
限于篇幅,教材正文部分往往只能介绍主要历史人物、事件等为人熟知的一面,对于其他“侧面”则缺乏相应的介绍,而辅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做了很好的补充,可以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事件、制度层次性更加丰富,也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认知历史,以便对历史做出更加客观、全面、辩证的解释。
以巴黎和会为例,学生对《凡尔赛和约》的印象是对战败国德国的宰割太过严苛,许多学生还会拿一战期间法国元帅、巴黎和会期间法国军事顾问福煦的那句名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来佐证。但实际上,这句名言只是去掉了具体语境的只言片语,福煦的真实用意是认为未完成对德国肢解和彻底打击未来必定会遭到德国报复。
这样的认知空白往往需要必要的内容加以填充,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28页的“阅读与思考”中正有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其中提到“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一句,正好可以跟福煦的名言相互印证,补足学生历史认知这段空白。
另外,辅助资料也能在细节方面对正文内容形成必要的补充,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9页“知识链接”处就对直道“自九原抵甘泉”的走向和“千八百里”的长度有明确介绍,结合旁边的《秦朝疆域图》,学生会对直道有更加细致、丰富的认知。
(二)课堂教学的绝佳切入点
除了补充历史信息的功能以外,辅助资料如果运用到位,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对辅助资料进行认真甄选、精准定位和巧妙设计,是顺利切入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
如《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对克伦威尔不同侧面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第41页课后的“阅读与思考”环节中有列宁的一段话:“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独裁的表现者、体现者和贯彻者,是屡见不鲜的。个人独裁同资产阶级民主制,无疑是彼此相容的。”这段话可以说是突破上述教学重难点的绝佳切入点。
又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16页“材料阅读与思考”中,有《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中的一段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根据这句话,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1)史料中所说的“分宰相之权”,主要是分了宰相的什么权?(2)决策权作为历代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所在,在汉、唐、宋几个朝代是如何实施的?(3)在行省和中书省之间,谁负责决策?这样的权力划分有什么意义?(4)明清的皇帝是如何将决策权抓在自己手里的?后来导致了怎样的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解析的能力。
(三)命题备考的重要资源库
自浙江實行历史选考考试以来,9次考试中约有106分题目素材出自教科书辅助资料,平均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11.78%,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命题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科书的辅助资料中有些本身就是很好的历史试题,如每节课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每章的“问题研讨”部分均是,其中不少题目极具典型性,能直接用于测评之中。
有些辅助资料如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虽然只有一段资料,但教师对其分析后进行精准设问,仍然可以成为考试测评的题目素材。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55页资料卡片有一段“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内容是“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根据这段资料,教师可以命制选择题或材料题,基本的考查方向可以是:(1)学生为何要罢课?学生为何会觉醒?(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的初步成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系列成果的原因。
二、教科书辅助资料的运用策略
教科书辅助资料的运用因课而异,因资料情况而异,因教师执教风格而异,也受到学段、学情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但也大概能归纳出一些相对共性的运用策略。
(一)宏观引领,精准立意
每本教科书在一开始都有自己的开篇之语,必修为“前言”,选修为“编者的话”,这些话是对整本教科书的整体性介绍,高屋建瓴,大到对确立一个教学模块的主线,小到提升一节课的立意,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每单元开始之前都有开篇之语,必修为“导语”,选修的每一单元也有一段高度概括的话开篇立意,这些都可以成为每一单元的宏观引领。
以三本必修教材的前言为例,都高度浓缩地提炼了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明历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线索。如必修一前言部分提到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就成为设计整个必修一的最核心的大概念。
必修二前言提到要重视三个基本问题: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经济活动效益,还提出效益之外公平的重要性,这是对整个人类经济文明基本历程的精练概括,效率和公平成为经济史的永恒主题,提高效率的几个方向如工业化、全球化、国家与市场协调化等也成为人类努力的主要方向。
必修三前言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高度概括了人类思想文明的主要线索思路,从时间的维度上讲,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从空间维度上讲,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渊源和发展线索,会互相碰撞、交融,最后会延续自身传统,多元共同发展。这些无疑是人类思想文明历程最重要的内容概括。
(二)整体设计,培育素养
对教科书辅助资料的使用不是为使用而使用,其运用策略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据此,将辅助资料与正文部分进行整体设计,是对辅助资料使用的最核心原则。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9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部分有一句“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商业资本在资本原始积累中起主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对这样的“边角料”往往不甚重视,但对其细加分析后发现,可以成为打通专题五前三课难点的一把钥匙,也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为何是16世纪和18世纪中期这样两个时间节点,甚至可以将其形象化、具体化为1500—1765年之间,学生可以较顺利地理解这是自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开始前的一段历史。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资本原始积累,在这段历史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根据第一课内容,学生应该不难得出应有的结论。
再次,教师可以追问:(1)为何这一历史时期是商业资本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答:商业革命、殖民扩张、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尚未开始等)(2)工业革命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建成工业社会,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等)
由此,这一辅助資料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这两个教学内容,既理顺了学习思路,深化了历史认知,也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微观补全,明确线索
辅助资料由于其在教材中的定位往往为师生所忽视,但其中有些重要的环节如果与教学主线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补足教学线索的内容。对此,教师应该大胆地吸纳到教学资源中来,与正文部分实现有机整合。
以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五单元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为例,第三目“流亡中的贫困生活”,在教学指导意见中被列为“课后阅读内容”,所以许多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段不考,也未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实际上这部分“不考”的内容中隐藏了几个重要的信息:(1)1845年,马克思被法国驱逐前往布鲁塞尔;(2)1848年,遭比利时政府驱逐(正文部分有介绍,因1848年欧洲革命时马克思资助法国等国工人购买武器被驱逐);(3)1848年,被普鲁士政府、法国政府驱逐;(4)后移居伦敦直至逝世。
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将马克思一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历程有一个清晰的划分,非常有助于梳理本课的教学线索,这样可以大致将马克思一生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1)第一次德国时期:1843年秋之前,吸收辩证法精髓,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2)巴黎时期:1843年秋—1845年初,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3)布鲁塞尔时期(1847年底赴英国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起草纲领):1845年初—1848年2月,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撰写《共产党宣言》。
(4)第二次德国时期(笼统意义上,含短暂在法国时期):1848年3月—1849年,创办《新莱茵报》,后被普鲁士政府驱逐,再回巴黎,不久又被法国当局驱逐。
(5)伦敦时期:1849年—1883年,重点研究经济问题,创作出版《资本论》;领导第一国际。
三、教科书辅助资料的运用原则
辅助资料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其合理定位,其运用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和“上限”,教师应对这些问题有相对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一)勿喧宾夺主,宜合理取舍
相对正文部分,辅助资料毕竟属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在浙江选考试卷中有部分题目使用了辅助资料作为命题素材,就对其重视过度,结果喧宾夺主,挤压了教材正文部分核心知识、主干知识的教学时间。
另外,辅助资料中有不少内容是有其教学、备考价值的,但其价值参差不齐,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对辅助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学会区分史实补充类、定义介绍类、资料展示类、学习思考类、价值观引领类的不同价值,合理分类,大胆取舍,这样才能优中取精,发挥辅助资料的最大价值。
(二)勿主次割裂,宜建立联系
教科书辅助资料和正文部分的关系不是孤立、分散、割裂的,应该尝试建立二者的有机联系。如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97页有一段“小字”,是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的“历史纵横”。这一段如果孤立起来利用,效率并不高,但如果与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及方式这一知识点建立起联系,《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就会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组织学术团体、创办报刊两大方式的重要例证,史论互相支撑,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度和记忆效率。
(三)优问题设计,次硬性记忆
选考卷中部分题目可能给一些师生带来“专考小字”“仔细背书”等错误印象。如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2页和第35页有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如果仅仅要求学生记忆亚里士多德的“名人名言”,不但扼杀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很差,但如果将其设置成“这些名言体现了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哪些特征”一类问题,则情况应该会有很大的好转。又如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4页有天坛的图片和介绍,如果仅仅停留在告知学生“天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这一硬性知识上,则效果较差。但如果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袁世凯称帝前为何在天坛祭天,则知识和理解就发生在真实情境中了。
当然,选考试卷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命题和教学趋于良性的互动影响甚为关键。希望在选考试卷中,涉及教科书辅助资料的,诸如考查玄秘塔碑的作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哪个城市以及木兰围场、避暑山庄的地位等较多体现硬性记忆的题目则可以少一些,注意增加教科书辅助资料运用的灵活性和关联性,这样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