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冯
[摘 要]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的抽象和推理以及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等。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数学思维;模型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遵循认知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1.渗透数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而且非常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呈现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创设“平均分”的学习情境:几个小伙伴一起吃西瓜,5个西瓜4个人分,如何才能分一样多?让学生感受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学校共有多少学生?家中所在的街道有多少居民?利用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万以内的数产生感知。同时,要求学生借助万以内的数来展示具体的事物,并熟悉较大数的大小比较与几千几百加减法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提高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思维
估算能力是体现一个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題思路,知晓事物的数量,大体熟悉事物的整体,并运用估算能力去掌握其他数学概念,促进学生科学直觉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灵活的数学思维。如让学生估算学校离家多远,在参观果园、花园时要求学生利用数来表达树木的数量与种类,借助“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景象导入“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带领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方法:将各项数字当成与它们相近的整百数,然后计算总和,并借助估算来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借助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能力,创设充满实际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动画片中的浣熊乘坐三种不同形状车轮(多边形、三角形、圆)的车子,但最后却选择了圆形车轮的车子,为什么?利用观察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圆形的车轮有什么益处?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开展操作活动,然后与同伴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圆具有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得知车轮构造原理——汽车借助车轮在地面上滚动,车轴距离地面的长度为车轮半径时,汽车才能够平稳地行驶。最后,帮助学生扎实圆、圆心、直径、半径等圆的基础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知识呈现情境基础上的,并随着呈现的清晰程度而提高认知能力。”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状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学生奠定基础。为此,教师要按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垂直和平行”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演示):抛出两只铅笔在空中,任凭它们落下,那它们落下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以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着,向学生呈现“平行”和“垂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火车的铁轨是平行的,如果不是平行的,火车能正常行驶吗?旗杆、电线杆为什么要与地面垂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需要平行与垂直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改进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1.鼓励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提升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当学生提出没有具体意义或不成熟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给予鼓励,并给学生指明寻找合理答案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你能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如何求?为什么要这样求?这样的问题能够督促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导入新课,先出示问题:39+16、16+39、51+70、70+51,每个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独立寻求加法交换律的规律,熟练掌握加法交换律的规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开展研究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直观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的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联系,圆的周长与直径间有什么倍数关系,接着开始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来看,学生并未真正开动脑筋进行探索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已学过的正方形周长知识来计算圆的周长,再进行类比思维,由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类比推出圆周长的概念,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中,圆的周长的测量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共同之处是化曲为直。这样,有意识地渗透了化归思想。
四、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设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加深了理论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要求学生用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分别用不同的办法折叠出它的1/8,并用最优美的图案表示出来,既解决了问题也从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2.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如何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能够正确计算。为此,可以引导学生参照生活中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医生开了12片感冒药,每日吃3次,每次吃1/2片,那么12片药可以吃几天?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提炼问题中的有效数据,来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同时,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并计算。学生用圆形的纸片作为药片,把其中的一片对折成为1/2片,先求出每日吃多少片药,列成算式为1/2×3=3/2,(片)。接着,要计算出这盒药能够吃多少天,列成算式:12÷3/2=8(天);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先求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列出算式:12÷1/2=24(次)。这样再求出这盒药能够吃几天,列出的算式是24÷3=8(天)。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具体的生活问题,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强化了数学素养。
总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案,构建一个能体现数学意义的数学课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02).
[2]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08).
[3]吴志仁.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2017,(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