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霞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除了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处理好各种人际交往,以及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确保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参与,最终达到完成思想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课堂;课后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56-02
初中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跳跃、想法大胆、活泼好动,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适应能力极强。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又较为抽象,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道德与法治课变成了一个谈经论道的讲堂,毫无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参与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作为合格的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把实践教学落实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寻找知识,让学生成为主体,启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才是成功的教育。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实践教学,笔者从课前准备、课堂变化、课后践行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不一样,这是一门德育课,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体会到,才能使其思想发生改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时,学生才能深有体会、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中学生活进行观察体会,观察比自己年级高的学长是如何学习的,再对比自己已经过去的小学生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观察和调查结果,畅所欲言,从而帮助他们深刻体会中学的内涵,并理解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这时候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对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即可。
二、课堂上运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说教式教学使原本可以有趣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学生就可以理解和体会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切身地感受、深刻地理解,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爱表现、爱学习、爱思考等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教学、课堂辩论、课堂知识竞赛、小组合作、课堂情境教学等,从而打造有趣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并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学会处理师生关系,笔者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首先播放歌曲《我的教师》,然后展示本班学生和教师一起参加各类活动的照片,以此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与老师故事,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比如针对被老师误解这种情况,学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给老师写信或课下找老师说明情况。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参与度极高,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信封,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给自己的老师。这样开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知道了教师的辛苦,对教师的工作会更加理解,对教师这个职业也会更加尊敬。
三、课后开展行为实践活动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落实到个人的行为上。思想教育到道德行为的养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最大的问题就是“知”与“行”脱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使之更符合学生品德的发展规律。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坷曾经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听懂、会背,记住书上的条条框框,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知行合一”最终要落在“行”上,学生不仅要记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落实到行为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更要兼顾课后。教师在完成一节课之后,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价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把所学的理论巩固了一遍,同时还验证了一遍。只有学生实践过以后,他们才能更加确定书本上的东西是正确的、有效的,才更愿意学习书本知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才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比如七年级《亲情之爱》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家的温暖,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体谅父母、孝顺父母,因此,这节课最好安排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之前。当课堂内容讲授结束之后,可以安排一个“回馈父母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同时,让学生回想一下平常父母都是怎样照顾我们的,自己怎样才能回馈感恩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平常都喜欢干什么、吃什么,父母的生日分别是什么时候,等等。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例如,在某一天帮父母做一顿饭,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一份礼物、帮父母打扫屋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加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关心父母。
总之,初中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理论教学环节,而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则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不断提高自己实践教学的能力。
(责任编辑 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