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保
[摘要]教师从品味情境、发散思维、鼓励想象联想、开设文学赏析课入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丰富且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训练。这样学生能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和写作素材,他们的文学意识会得到不断强化,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进而真正走进文学的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03-0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做好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其实就是把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他用简短而精辟的言语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后写”和“写后读”的训练,做到读与写的相互渗透。教师可以用阅读训练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用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章的欲望,让学生感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阅读或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捕捉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学生架起连接阅读与写作的桥梁,科学有效地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属于自己文学世界中。
一、品味情境,再现情境
品味课文的情境。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独特的方式、优美的语言展现一个与作品内涵相得益彰的美丽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品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以体会美为突破点,以感悟情为重点,把文字表达与情感体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了这样一条教学建议:在语文教学时,应该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感情主体意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进入了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就自然而然地能了解文章刻画的人物、传达的感情、阐明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根据阅读作品的内容创设相应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在领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后,可以让学生把阅读的感悟和自身的经历相结合进行写作。如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反复阅读作品,感受作者描绘的忧愁而美丽的情境,然后再结合实情实景来深化学生的感悟。因为笔者所在学校在县城边沿,靠近农村,学校后面刚好就有一片荷塘,时下又正是初夏,荷花刚刚开放不久。夜晚时分,淡淡的月光,柔柔的清风,幽幽的花香,清幽淡雅的环境与课文描写的颇有几分相似。这样,将表达在书上的虚的文字与在眼前的实的景象结合起来,便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与现实结合能使学生对文章情境的理解更加透彻。课后让学生在有月的夜晚去走一走荷塘,再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学生能没有东西写吗?
例如,班上有一学生写出了《断桥之夜》:
人静的深夜,古禅寺的钟声又传过梦中的断桥,敲打無眠的人,望着那飘落的枫叶,静立桥边,等候你客船的归来。白霜遍地,渔火点点,残月西下,一声声凄苦的乌啼,将一树的黑暗渲染得苍凉。踮着脚,痴茫间,我的眼眦出血……
曾经,在这里,在青青的杨柳下,在蒙蒙的朝雨中,我唱着阳关三叠之曲,依依将你送别,不曾劝酒,可你眼眸中含着的泪珠,至今将我醉倒。
今夜,那一弯月亮倒映水中,和断桥一齐在水中摇曳,我孤苦的思恋随着潺潺的河水流向远方。独步柳岸,随水忧伤,“今宵酒醒何处?”我松开手,枫叶飘落,水亦悲泣,悠悠……水流走了枫叶,流走了我的思念,流走了我所有的希望,一生的诗歌。
这几段文字再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境,将落魄游子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以及落榜的失落无奈之情表达得细腻、典雅而深婉。文字每一句皆是一首诗,让我们领略到诗歌的情境,同时也感受到写作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发散思维,拓宽想象空间
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现象产生多方面思考和理解,通过想象、对比、总结,开发人们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文学作品为基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作品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摆脱原作内容的约束,进行新作品的创作。教师可以巧妙使用续写法和拓展法等,也就是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联想与想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原文进行续写或对其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拓展,使文章的情节和结局产生多种可能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时,笔者不仅让学生反复阅读,勾画描写林黛玉的内容,归纳林黛玉的形象,而且增加了一些《红楼梦》里的章节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及命运写一个描述林黛玉葬花的抒情性片段,并要求颠覆传统的“软弱”观念去歌颂林黛玉。学生很感兴趣,写出的作品的质量好得出人意料。例如:
林黛玉——泪水谱歌生命筑诗
风中,一袭素衣粉裙,你是三月里痴情的仙子,轻抚纤树,那一树飘零的花朵如一只只疲惫的蝴蝶,悠悠落下,成尘,化作一地的忧愁。你轻挥花锄,含泪拾花,单薄的身子无助无奈。你是墙角边那株柔弱的仙草,希望能用一生的泪水来还前世的情债。残瓣零落,轻唱葬花,流水薄情,玉消魂断无人怜,一场游戏一场梦,叹人间,世事难全,没有尽遂众生意,白玉纯洁有瑕疵,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海枯石烂,到底意难遂。你是魂,是一缕花魂,是一抹诗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说不尽你孤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看似弱柳扶风,却满情的叛逆而倔强,暗羡西厢,向往自由的爱情,对宝玉无限思恋。然造化弄人,“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却为谁”,你用一生痴情的泪水谱写了一首凄美的恋歌,用短暂的生命筑起一个崇高的诗魂。
三、鼓励想象联想,以文改诗
古诗词虽然篇幅简短,但短短的几十个字却饱含深沉的意蕴。诗人通过多变的抒情手法及丰富的内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人生感悟和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千百年来的读者。每一首诗词描绘的其实就是诗人人生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段小插曲,或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懑,或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诗词撰写成文。作家张晓风通过想象联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化为一篇凄美的短篇小说《不朽的失眠》,它把一书生因为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而在秦淮河边上闲逛,忽然灵感乍现,创造出不朽的诗歌《枫桥夜泊》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我们,讲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古典诗词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意蕴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如在一次读写结合的训练课中,一名学生在阅读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后,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结合自己见到的一些视频和图片,创作了一篇散文《西藏的隔壁是天堂》:“那个地方,是有着青稞地的地方,是有着浓烈绚丽的壁画的地方,是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足迹的地方;那个地方,是有着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的地方,是有着茶马古道的地方,是有着格萨亲王战斗痕迹的地方;那个地方,是有着雪莲花盛开的地方,是有着悠久的诵经声的地方,是有着海子呼唤着的声音的地方……西藏,这块卉老美丽的地方,有着生命中难舍的蓝蓝的白云天,在这梦幻的带着三分黑色的蓝的天空下,大地微微起伏着,仿佛温暖的呼唤,水草丰盛的河湾边上,野马披着长长的鬃毛在浅滩饮水,远山绵延成柔和的波浪线。此时,你会觉得,诗意和禅义在静静地流泻……西藏,它虽不是天堂,但它在天堂的隔壁。”
还有一次,笔者让学生改写李煜的《虞美人》,一位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举一反三,把晚唐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和南宋词人陆游的《钗头凤》结合了起来,写成了一篇凄美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千年寂寞,漫天飞舞》。
四、开设文学赏析课,多写读后感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通过小学、初中的教育,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赏析、辨别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把自己的学习和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适当地开设一些文学作品赏析课,把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不仅要熟记、摘抄一些优美语言,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要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表达的方式,激励学生模仿名家进行文学创作,沿着名家的足迹慢慢地走进文学世界。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和感悟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写读后感,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或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真正把握写读后感的要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在教学《过秦论》一文时,笔者抓住“仁义”这一要点,鼓励学生结合古今历史写读后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历代王者坐稳江山的秘诀。只有为民谋福利,方能“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否则最终只能落得“戍卒叫,函谷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结局。
学习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我对秦朝的兴与亡深有感触。商鞅变法等措施使秦国进入了“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境地,而秦始皇时代可以说是“威震四海”“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鼎盛时代……然而秦王的种种压迫,使人民深受其害,严酷的刑罚使得百姓畏惧而奋起反抗。最后秦亡于“瓮牖绳枢之子”“才能不及中人”的陈涉手上。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对老百姓不施仁义而施暴政的缘故。
沉重的历史,敲响了警钟;悠远的警声,回荡在了二十一世纪的上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领导人听到了钟声,看到了几千年前的那段沉重的历史,读懂了这悠远的警声。他们会凝视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将其铭刻在心中……(节选自学生习作《沉重的历史,悠远的警声——读(过秦论)有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其实就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地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进而真正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读写结合,让学生多读多写,带领学生去领略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