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翻译的情感批评∗
——以《祝福》英译为例

2020-04-09 06:44王树槐
外语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祝福分值祥林嫂

王树槐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

提 要:小说翻译批评中如何精确地比较不同译本间情感的差异? 译者的情感融入受哪些因素影响? 对此学界尚无深入研究。 本文以《祝福》的杨宪益译本、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为例,以Martin 和White 的评价理论为依据,用定量的方法统计3 个译本在情感赋值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莱尔译文的情感赋值大大高于另两个译本,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影响翻译家情感融入的因素,包括译者阅历影响移情体验、译者惯习影响移情倾向和译者理念影响移情再制。

情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翻译中的情感批评,传统上是围绕着移情展开,如朱光潜(1984:537)、刘宓庆(2005:220 -221)等学者都探讨过移情的性质与过程。 但是,如何对译文的情感进行定性和定量批评,如何精确地比较不同译本的情感赋值,如何判断影响翻译家情感融入的因素,目前尚无深入的研究。 本文准备以Martin 和White (2005) 的评价理论为框架,以《祝福》的3 个译本为对象探讨情感批评。

1 评价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Martin 和White(2005)的评价理论是对韩礼德功能语言学人际领域的延伸。 它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级差(graduation)3 个系统。 态度系统下面包括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鉴赏(appreciation) 3 个子系统,态度的呈现又有显性(inscribed)和隐性(invoked)两种方式。 介入系统包括自言(monogloss)和他言(heterogloss),级差系统包括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

目前将评价理论运用于翻译的研究,可以分为规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规定性研究主要是从评价系统的等值角度对比原文和译文,如于建平和岂丽涛(2007)分析《好了歌》的8 个译本在评价系统上的等值情况;苏奕华(2008)通过对比学生译文和杨宪益译文,主张译文在态度翻译上既不能欠额又不能过载。 描述性研究以描写的方式分析翻译中态度的变化模式,以及影响态度变化的变量,如钱宏(2007)分析译文不忠实于原文(主要是实用文本) 评价意义的因素;余继英(2010)借助评价系统分析了对译文改写的意识形态操控;Munday(2012)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不同文本类型(政治文本、文学文本、科技文本)、不同的翻译类型(笔译、口译)中,态度因素的存留和改变;于丽(2019)运用语料库揭示译文会对原文的介入和级差做出调整,使受话者接受原文的价值判断。 然而,在文学翻译批评中,以下问题仍不清晰,首先,译者可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情感/态度因素;然后,如果不可能,又是哪些因素影响这一改变过程;最后在研究方法上,能否以定量的方式结合评价理论进行分析。

故此,本文以《祝福》的翻译为例,运用评价理论对情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批评。 我们选用鲁迅小说3 个最重要的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译本(Yang, Yang 1960)(下文简称杨译)、莱尔译本(Lyell 1990)(下文简称莱译)、蓝诗玲译本(Lo⁃vell 2009)(下文简称蓝译)作为分析的对象。 3个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是已故著名翻译家,也是著名的英国文学专家;威廉·莱尔是已故美国汉学家,生前为斯坦福大学中文荣誉退休教授;蓝诗玲是英国汉学家,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伯克学院,翻译过多部中国现当代小说。

2 《祝福》译本的情感赋值:定量考察

2.1 研究方法

我们先将3 个译本在态度评价方面有差异的句子全部取出,然后根据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将它们归集为4 类:叙事者对祥林嫂的态度;叙事者对自己的态度;叙事者对祥林嫂周围人的态度;祥林嫂周围人对她的态度。 每一个句子里会含有一个或几个评价小项,这些小项主要是情感,也有少量的判断和鉴赏。 根据Martin 和White(2005:45)的观点,判断和鉴赏是习俗化的(institutionalised)情感,情感是判断和鉴赏的核心。 因此本文讨论的小说情感取广义,是语言学理论中包括情感、判断、鉴赏的整个态度成分。 3 个译文最大的区别在于级差的不同,我们按照级差语势的高、中、低分别给分3,2,1,失去评价意义的给0 分。 然后算出总分,并考察译本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翻译家对各型人物的情感赋值

2.21 叙事者对祥林嫂的态度评价

对祥林嫂的描写可以按照故事时间分为前后两段:早期摸样周正、健康耐劳的祥林嫂和晚期失夫丧子、横遭讽辱、麻木呆滞的祥林嫂。 前期描写存在差异的有4 句,后期有8 句。 我们各取一句来分析。

①……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鉴赏],但两颊却还是红[鉴赏] 的。

②她张着口怔怔的[情感]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

表1 叙事者对祥林嫂的态度评价

例①描写的是刚刚丧夫、初来鲁镇的祥林嫂。“脸色青黄”“两颊却还是红的”属于鉴赏之下的反应(reaction)。 杨译是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其中sallow 和red 二词为中等语势,分值判为2;莱译是was on the whole ra⁃ther pale, though her cheeks were rosy,虽然rosy 的语势很高,但句子的重心却在rather pale 上,因此分值也判为2;蓝译是Though her face had a sal⁃low, greenish tinge to it, her cheeks were pink,在蓝诗玲心目中祥林嫂是最为健康的:a sallow,greenish tinge 显示脸上只有淡淡青黄的痕迹,且pink 处于句子的重心,它则使读者联想起pink health(极佳的健康),其分值判为3。 例②描写的是失去儿子又得不到同情的祥林嫂。 “怔怔的”属于情感之下的不安全(insecurity),杨译和蓝译的stupidly 转变为判断之下的规范(normality),语势中,分值为2;莱译stunned 是情感之下的不安全,语势高,分值为3。

我们将12 个句子统计之后发现,在叙事者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评价上,莱译分值最高,44 分,杨译稍低,42 分,蓝译最低,31 分。 然后用Mann⁃Whitney U 统计,结果表明,莱译和杨译没有显著性差异(Exact Sig. =.322),莱译与蓝译有显著性差异(Exact Sig. =.012),杨译与蓝译没有显著性差异(Exact Sig. =.053)。 这表明,莱尔和杨宪益对祥林嫂不幸命运明显表露出同情,对祥林嫂勤劳朴实、善良温顺、易于满足的品质,以及丧夫失子之后所受的打击、所做的挣扎、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有着深刻的理解。 相比之下,蓝诗玲比较注重故事情节,对主人公的同情不够。

2.22 叙事者对自己的态度评价

在叙事者对自己的评价中,6 个句子有差异,我们选看其中的两句。

③“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情感]

④但是我总觉得不安[情感],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情感],在阴沉[情感]的雪天里,在无聊[情感]的书房里,这不安[情感]愈加强烈了。

表2 叙事者对自己的态度评价

例③是叙事者自责的一句话,属于情感之下的不满意(dissatisfaction)。 杨译用普通陈述句,结尾用句号,语势最低,分值为1;莱译用的是感叹句和感叹号,语势最高,分值为3;蓝译用的是感叹句和句号,语势居中,分值为2。 例④含有5个情感评价项。 第一项“不安”,3 位译者分别译为uneasy, uneasy, unsettled,它们都是中等语势;第二项“不祥的豫感”,杨译a certain sense of fore⁃boding,语势中,聚焦(focus)低,分值为1;莱译a premonition of disaster 语势最高,分值为3;蓝译ill omen 语势中,分值为2。 第三项“阴沉”,杨译为oppressive,莱译为gloom,蓝译为gloomy,3 者都是高语势;第四项“无聊”,杨译为gloomy,语势最高,分值为3;莱译为wearisome,蓝译为tediously,二者均为中等语势,分值为2。 第五项“不安”,杨译为uneasiness,语势中,分值为2;莱译为anxie⁃ties,语势最高,分值为3;蓝译为feeling of unease,语势中,分值为2。

我们将这一部分6 个句子的分值相加,发现在叙事者对待自己的评价上,莱译分值最高,26分,杨译次之,19 分,蓝译最低,17 分。 Mann⁃Whitney U 统计表明,莱译和杨译的Exact Sig.为.014,有显著性差异,莱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000,有显著性差异,杨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489,没有显著性差异。 叙事者“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封建礼教的黑暗、残酷又无能为力。 对于叙事者复杂、矛盾的性格和心情,莱尔体验最为深刻,杨宪益和蓝诗玲则相比较弱。

2.23 叙事者对祥林嫂周围人的态度评价

祥林嫂周围的人包括四叔、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祥林嫂婆婆、堂伯、村民,这些人是直接或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叙事者对待他们持着否定、负面的态度评价。 有评价意义的句子是16 个,我们选4 句做分析。

⑤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隐含情感]//杨译:Having exchanged some polite remarks upon meeting he observed that I was fatter, and having observed that I was fatter launched into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formists. //莱译:Upon seeing me, he recited the usual social commonplaces; common⁃places concluded, he observed that I had put on weight; that observation having been made, he be⁃gan to denounce the new party.//蓝译:After a little polite chit⁃chat and the observation that I had put on weight, he launched into a great tirade against re⁃formist politics.

鲁四老爷虚伪残忍,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叙事者在表达对他的反感时,将隐含情感表达于重复句式中:“之后……之后……”。 杨译和莱译给予很好的体现,语势高,分值为3;蓝译却将此重要的表达简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势,分值为2。

我们再看下面3 句。

⑥柳妈的打皱的脸[隐含情感] 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隐含情感] 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⑦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隐含情感/判断],絮絮[隐含情感]的对四婶说:……

⑧说刚才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隐含情感]……

表3 叙事者对祥林嫂周围人的态度

例⑥是对柳妈的评价。 柳妈虽是穷苦人,但也是摧杀祥林嫂的间接帮凶,叙事者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不满,形象上也给予丑化。 对于“打皱”,杨译和莱译都是wrinkle,但是蓝译用的是sour frown,语势大大高于前二者,杨译、莱译、蓝译评分分别为1,1,3。 对于“干枯的小眼睛”杨译是beady eyes, 朗 文 词 典 解 释 beady 意 为 small,round, and shining,莱译的wizened little eyes 和蓝译的tiny, shriveled pupils 都突出“干枯”的形象,隐含情感的语势高于杨译,评分分别为1,3,3。例⑦是对卫老婆子的评价。 卫老婆子利欲熏心、虚伪狡黠,原文用“显出慈悲模样”“絮絮”,明显外溢厌恶之情,属于情感之下的不满意。 杨译用explained compassionately,将原文的否定评价变成肯定,分值为0;莱译用Assuming an exaggerated air of compassion 和prattled on and on,蓝译用her features arranged into an expression of charitable in⁃dulgence 和verbosely,都用表达强烈的厌恶之情,语势高,分值都为3。 例⑧是对祥林嫂堂伯的评价。 他贪财无情,原文的“徘徊”隐含恐惧的情感意义。 杨译的pacing up and down,蓝译的loiter a way off 都没有情感意义,分值为0;莱译的skul⁃king around 加入情感意义,韦氏词典解释skulk为:to hide or conceal with sinister intent. 可见,莱译给予的负面评价最高,分值为3。

在叙事者对于祥林嫂周围人群的态度上,莱译的情感赋值最大,分值为63,蓝译次之,52 分,杨译最低,39 分。 Mann⁃Whitney U 统计表明,莱译和杨译的Exact Sig. 为.001,有显著性差异,莱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049,有显著性差异,杨译和蓝译的Exact Sig.为.041,有显著性差异。 这体现出翻译家对于国民性,即愚昧、麻木、卑怯、自私、善良、勤劳、贪婪、冷酷的夹杂,在理解上,莱尔非常深刻,蓝诗玲译次之,杨宪益则较弱。

2.24 周围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评价

对待祥林嫂有评价的周围人有四叔、四婶、卫老婆子、柳妈。 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出现于他们的话语或者思维之中,共5 句,我们选看3 句。

⑨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判断]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隐含判断],一切饭莱,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⑩“祥林嫂怎么这样了[隐含情感]? 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11] 卫老婆子高兴的说,“……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判断],……”

表4 周围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评价

例⑨是四叔对祥林嫂的评价。 在这句话里,3个译文在两个评价小项上存在差异。 第一项“败坏风俗”,杨译exerted a bad moral influence,语势高,分值为3,莱译have deleterious influence on the morals of society,语势高,分值为3,蓝译would bring bad luck with her,语势低,分值为1。 第二项“不着她沾手”,杨译mus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ncestral sacrifices,语势中,分值为2,莱译must have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amily sacri⁃fice,其中的absolutely 使得语势最高,分值为3,蓝译mustn't touch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sacrifices,语势中,分值为2。 例⑩是四婶对祥林嫂的评价。失夫丧子的祥林嫂不能再为鲁家干好活,四婶逐步厌烦起来。 莱译和杨译都是come over,语势中,分值2;蓝译是wrong,语势高,分值3。 例[11]是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评价。 对于“真出格”,杨译extraordinary,语势中,分值为2;莱译topped 'em all,语势最高,分值3;蓝译something else,语势低,分值1。

我们将周围人对祥林嫂态度的分值统计后发现,莱译24 分,蓝译19 分,杨译18 分。 Mann⁃Whitney U 统计表明,莱译和杨译的Exact Sig.为.031,有显著性差异,莱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258,没有显著性差异,杨译和蓝译的Exact Sig.为.730,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待催逼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凶手(鲁四老爷)、间接凶手(柳妈、卫老婆子、四婶等)的理解上,莱尔非常深刻,蓝诗玲、杨宪益则相比较弱。

综上,3 个译文在情感总体评价上,有56 个小项评价存在差异,统计分数为莱译157 分,蓝译119 分,杨译118 分。 Mann⁃Whitney U 统计表明,莱译和杨译的Exact Sig. 为.000,有显著性差异,莱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000,有显著性差异,杨译和蓝译的Exact Sig. 为. 908,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在整体译文上,莱译的情感融入大大高于杨译和蓝译,杨译和蓝译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3 影响翻译家情感融入的因素:定性考察

翻译家的情感融入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生活阅历、译者惯习和翻译理念。

3.1 移情体验与译者阅历

译者的移情体验受制约于其学术关注点和生活经历,这二者决定译者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情感倾向性、社会裁约得体性的判断。

3.11 学术核心

《祝福》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自私、冷漠的国民性。 3 位译者中,莱尔是研究鲁迅的专家,其专著《鲁迅的现实观》(Lyell 1976)就是由博士论文改写而成。 在书中,他对鲁迅小说反映的中国社会问题和各阶层人物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中国的国民性,比如鲁四老爷代表保守、冷酷、迷信(同上:144),祥林嫂被大众认为不贞洁、肮脏、带来霉运(同上:220),她深受压迫又毫无希望(同上:223),而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融贯儒家道德和民间佛教的吃人社会(同上:144)。 再如他曾经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分为3 类:传统型、中间型、现代型。 《祝福》中的叙事者(在莱尔看来他代表鲁迅本人)是中间型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旧式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知道中国的疾病是什么,但是他们只是没有医药的诊病医生。 面对现实,他们没有能力改变,对此他们苦甜交加、自我批评、满怀愧疚。 (同上:177 -179)

杨宪益的译作除鲁迅小说外,还有《红楼梦》、史学、诗词、典籍、革命题材作品,翻译量达一千万字,其中很多是作为政治任务完成的,因此很难对某一部作品有特定深刻的研究。 蓝诗玲是研究“中国学”的汉学家,其研究重心在于中国的文学、历史、现代化建设,翻译过7 部中国小说。相比之下,莱尔的翻译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和老舍两位作家上,正因为他特定的研究功底,他对鲁迅小说的主题理解最为深刻,对小说中各型人物的情感体验最为浓烈。

3.12 生活经历

移情体验还取决于翻译家的生活经历。 如祥林嫂初次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白头绳”是祥林嫂丧夫后在服装上的标志,隐含有判断意义,属于社会裁约(social sanction)之下的得体性(pro⁃priety)。 杨 译 为mourning band, 莱 译 为white wool,蓝译为whitecord. 我们看到,这一意义只在杨译中体现出来,莱译和蓝译丧失评价意义。 这显然与两位西方翻译家的生活背景有关系。 又如,柳妈讥笑祥林嫂从了第二个丈夫,说“总是你自己愿意”,“愿意”是情感之下的倾向性(inclina⁃tion),杨译是willing,莱译和蓝都是want. 这体现在“性”的意识上,两位西方译者比中国译者阐释得更加主动。 再如鲁四老爷因祥林嫂是寡妇再嫁而骂她“伤风败俗”,杨译和莱译都是从封建道德角度予以阐释,而蓝译为would bring bad luck with her,显然不是从批判中国封建礼教方面理解的。

3.2 移情倾向与译者惯习

在表现隐性情感的时候,杨译倾向于同原文一致,将原文隐性的情感以隐性的方式表达。 莱译和蓝译则倾向于化隐为显。 比如四婶初见祥林嫂时觉得她“模样还周正”,杨译为looked just the person,莱译为quite presentable,蓝译为good stur⁃dy look,我们能看出,情感上两位西方译者比杨宪益更加外显,他们心中的祥林嫂比杨宪益的更健康、漂亮。

莱译和蓝译在化隐为显的风格上又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借用Martin 和White 评价理论中“基调”(key)和“站位”(stance)的概念做出区别。 基调是对总体评价意义潜势的次选择,站位则是一个下位的概念,它是一个“分基调”,与特定的修辞目的以及作者的写作个性相关。 (Martin,White 2005:164)在化隐为显的时候,两位译者都保留原文同情、批判的基调,但是在站位上,蓝诗玲常常由悲凉、愤懑的站位转到反讽站位,而莱尔则保留并强化原文的站位。 这种例子在二者的译文中各有4 处,我们各看一例:其一,“(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蓝译为preparing to bestow joy everlasting on the good bur⁃gers of Luzhen。 其中good 化隐为显,其反讽的味道更浓,但原文的压抑、悲愤之情则有所丧失。 其二,“(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莱译为I had been unable to stand up to three questions posed by this simple woman,其中simple 化隐为显,但原文的站位完全没有改变,只是语势得以加强。

移情倾向与译者的翻译惯习相关。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持续的、可转换的定势(disposition)系统,包括过去的经验,和一个由感觉、鉴赏、行为组成的矩阵体所引发的功能。 (Bourdieu 1971:183) 3 位译者所处的翻译场域(field)不同,他们的翻译惯习也相异。

杨宪益先生一生命运多舛,经历抗战之乱、文革牢狱之灾、丧子之痛,终是“身陷囹圄死生轻”(杨宪益 文明国2011:135),处世从容淡定(同上:46)。 在翻译的情感惯习上,他能保持内敛、克制、平静,除了对应原文的情感之外,很少有格外的个人情感融入。 在莱尔方面,根据他的同事介绍,莱尔为人率真,从不做作,幽默风趣,富于想象,对生活和工作赋予极大的热情,教学、写作、翻译上追求至善至美。 (http:/ /news. stanford. edu/news/2009/february25/william⁃lyell⁃memorial⁃reso⁃lution⁃022509.html)在翻译的情感惯习上,他富于想象,情感外显,对小说人物给予极大的同情。 而蓝诗玲的惯习,根据笔者与她的通信交流,她说自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对情境过分的戏剧化(比如该用angry 的地方用fury,该用close the door 的地方用slam),对副词和形容词也常常超额使用。 而她最终的译作常常是由汉学家杜博妮(B. McDougall)和她的丈夫(剑桥大学英文教授,作家)修改,使其风格平缓下来(calmed the trans⁃lation down stylistically)。 另外,出版前她的文字编辑Sarah Coward 又会最后润色,使之符合英语读者的表现习惯(Wang 2014:4)。 我们注意到,虽然蓝诗玲的总分只是比杨宪益多1 分,但是蓝译中有省略未译的,有因生活阅历而导致评价缺失的,有对鲁迅重复性语言自然化的。 这些加起来蓝译就比杨译少7 分。 此外,情感融入上她有高低起伏的表现,可能与作家朋友的修改有关系。

3.3 移情再制与译者理念

鲁迅语言的一个突出性特征是果戈里式的语言,包括重复句式、标记语序、冷峻幽默。 而这些特征正是Martin 和White(2005)列举的词汇之外的重要情感评价方式。 翻译家对此处理,有着自己不同的理念。 杨宪益曾说:“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文章了”(杨宪益 文明国2011:4 -5)。 在翻译实践中,杨宪益总是运用对等于字面的词汇或结构去再制情感,很少会夸大表述。而莱尔则说:“鲁迅与他的风格是不可分离的。我努力再现阅读原作的体验……,方法之一是使用夸张的风格(inflated style)”(Lyell 1990:xl)。在翻译实践中,莱尔常常运用大于原文字面的情感去翻译。 蓝诗玲曾评论说,“汉语和英语截然不同。 在风格和用语上追求与鲁迅风格的对等一直是对我的挑战。 他的一个让我经常停下来思考的写作习惯便是,经常、故意地重复……将此重复准确地译出,在英语读者看来,既不舒服,又不高雅,所以有时候我会对此做一些变换”(Lovell 2009:xliv⁃xlv)。 对待原文的变异、重复所表达的情感,蓝诗玲往往会做自然化处理。

我们能看到,在翻译“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的时候,杨译和蓝译都是按照正常语序翻译为empty bowl,但是莱尔译为a broken bowl lay inside it — empty,表现出对这一反常化表述的深刻理解。 又如“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之中不厌其烦的重复隐含了对鲁四老爷的反感,杨译和莱译都体现出来,但是蓝译给予过滤,导致情感意义的减弱。 再如,在翻译“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的时候,莱尔译为the cor⁃ners of her mouth go back so far that her deep wrin⁃kles shrunk together and transformed her face into a walnut,杨译为wrinkling up like a walnut⁃shell,蓝译为puckering her face up like a walnut. 莱译显然使用夸张的手法,对人物的刻薄挖苦,在程度上超过杨译和蓝译。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祝福》3 个译本对人物不同的情感赋值和态度评价,并循此探讨影响翻译家情感融入的因素。 翻译家因为自身阅历、译者惯习、翻译理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移情体验、移情倾向、移情再制的差异,译文的情感赋值不可能、也没必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批评者不能根据译文情感赋值是否与原文相同判断译文的艺术成就。 借用Martin 和White 的评价理论,批评者能够对情感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精确、客观的结论,为翻译批评开辟一条新路径。

猜你喜欢
祝福分值祥林嫂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