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
问题教学法旨在启发学生思维,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从文本出发。
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和文本的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出发点,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其次要精準把握文本中的重点字词、语句、段落,引导学生拥有更科学的阅读思路。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教师就要从文本出发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体会“也”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分别表达了何种语气。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就可以更主动地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掌握提问技巧。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在进行阅读提问时,需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因为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使用这个题目?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活动,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去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情绪的情境。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根据他们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文本里面,有两个段落对闰土的外貌变化进行了描写,少年时期的闰土总是特别有活力,而中年的闰土却失去了这种灵气,变得特别呆滞。笔者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段文字,然后思考: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大不大,为什么?依据这些问题,学生就会进入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寻找答案,探究课文内容。
又如在上《傅雷家书》导读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父母是怎么帮助你的?当你取得佳绩的时候,他们有何反应?这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合,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看法。
(作者单位:丹阳市里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