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场”的构建

2020-04-07 03:48刘咪咪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刘咪咪

摘 要:课堂中巧妙构建生活场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教学时,利用三张表格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熟悉的、灵动的“生活场”,以激发学生课堂的生成力,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能力得以锻炼,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

关键词:生活场;生成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71-2

课堂“生活场”,是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而专门营造的生活情境。笔者经过探索,总结了三种构建生活场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策略、小组合作策略、实践调查策略。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个主题——“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为例,对构建“生活场”的三种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创设情境策略,让生成力深根于生活本真

《品德与社会》课程每一课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将教材中住在南京的张天明一家去大连旅游改成学生们自己和全家人一起从木渎去大连旅游,请他们帮助繁忙的爸爸妈妈完成出行构想表。学生们爱玩,也乐于尝试帮助家人完成这项任务,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真意切的课堂“生活场”中。

家庭出行构想表由个人带回家完成,上课时交流。表格内涉及到路线的设计、里程数、单程预估时间、单人预估费用以及汽油的价格和汽车的耗油指数等,这些都需要查询,有些甚至需要动手计算。我也曾怀疑过学生们是否能把表上的内容填写完成。但我在教《媒体连着我和你》的时候发现四年级孩子都会用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事实证明,他们大部分人也都完成得非常好。很多学生都是依靠自己在网上查了价格、路线等。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得到了父母的帮助完成了此表。不得不说,一张表真正让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张表真正让孩子得到了亲自体验、探索、感悟,一张表让老师真正做到了放手、引导、启迪。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二、小组合作策略,让生成力萌发于互助探究

我根据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进行分组,小组合作讨论最佳路线,汇总出行理由及情况,一起评价影响到达目的地的相关因素并打星。每个班选择飞机、火车的人都最多,火车组中选择高铁的比选择普通火车的人稍多。选汽车、大巴的较少,轮船最少。即使出现了一个组的人非常少的情况,组内学生都不愿轻易改变选择,可见他们多么希望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不管学生如何选择,我都会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即使这个组只有一个人,我也会任命他做组长,配合他完成汇总表,让他完成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

每个班上课时分组都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候,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组成一个小组,所谓志趣相投,在课堂的小组合作中都表现得团结有序。尤其是星级评价的时候,对于影响选择交通工具的因素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出行时安全、快捷、舒服、个人爱好这些因素学生考虑得较多。是否受天气因素影响,是否环保考虑较少。大家先把自己的打星情况说出来,组长汇总算平均值作为本组的星值。汇总选择出行方式的理由时正是小组的团结合作,才能总结出那么多此出行方式的优点,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小组内每个人的想法、观点和判断都能得到认真倾听和充分尊重,组内成员才能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充分发言,充分体验,也才能在其中学会学习,感受到责任担当,在充分发展中提升核心素养。

三、实践调查策略,让生成力茁壮于量化对比

为了完成从木渎到大连的交通出行构想,课前学生个人完成了出行构想表,课堂中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汇总出所选交通工具的出行基本情况以及评价影响我们到达目的地的相关因素。做完这些,就到了全班汇总和调查的阶段了。到底大家在选择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时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选择到合适的交通工具更好地到达目的地呢?我制作了一张全班汇总表,收集每个组的汇总表,将影响因素的打分都进行汇总,让学生们观察汇总结果,自己得出结论。这三张表每一张都是调查,有个人调查、小组调查、全班調查。还可以把一个年级的全班汇总表再进行汇总,就能了解到更多人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一般都从哪些角度考虑。

三张表格使学生自主设计全家从木渎到大连旅行的出行设计的生活场景就完整地展现出来了。学生在这个生活场里感受学习的自由自在,感受思维的碰撞,感受亲自探索的乐趣,感受靠自己解决问题的畅快。

这是我首次在课堂上践行生活场课题,整个过程让我感到很奇妙。教师成了设计师,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似乎忘了自己还处在课堂之上。仅仅三张表格就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是这堂课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因为设计得不够严谨,让非常宝贵的,有助于学生生成的机会溜走了。

首先,本堂课对于生活场的运用还停留在表面。学生的真实感受没有充分表达,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生成力。本课教学不缺乏充分的学生活动,然而充分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有效的生成服务的。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后,一定对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出行有了很多想法和思考。此时应该在全班进行一次深刻地讨论,例如对于短途、中途出行又应该有怎样的考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充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知识和能力的火花。也许,在活动之后,我能多问几句,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说什么……也许这堂课就更加生动精彩了。记得第一次试上的时候,一个孩子说:“经过这次出行构想我知道了原来每次出去玩爸妈都这么辛苦地筹划,下次我要多替他们分担分担了。”这样的生成就像一朵花盛开在我们的教室里,多么可爱,多么娇艳,美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

其次,教学内容缺少整合,场与场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迁移。关于交通工具的两大作用我设计了两个生活场景,但是这连个场的过渡太过生硬,每个场都没能激发学生说出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没能让生活自然天成地回归到文本——学会恰当选择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一个出行计划,一个运输公司,如果再进行精雕细琢,一定能让二者更好地对接,形成一个包含这两个场的更大的,更有趣的场。这堂课从生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回到文本上去,最后再从文本回归到生活。完成这样一个回归,生活场才算是圆满了。

最后,我应该充分利用那三张表格,让学生真正理解每张表每一个细节存在的合理性和它们承载的启发意义。例如参与旅行的家庭成员一项,他们的人数、年龄、健康状况其实都影响着出行的交通工具的选择。如何在表格里展现出来?如何能让学生关注到这一点,从而把家庭成员的情况作为选择交通工具的考虑因素?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我想填表是一回事,真正地读懂表又是另一回事。课堂中小组汇总完后,充分的班级讨论也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虽然这节课还有诸多不完美,如对小组汇报方式缺乏有效指导,对课堂时间没能合理分配等,但看着学生们如此喜欢这样生活化的、能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的课堂,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这就是《“生活场”课程激发学生生成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带给我在课堂教学上的改变。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设计教学,的确能提升我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具体环节的目标指向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践行“生活场”课程理论,真正激发学生的生成力,逐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215101)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