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7 03:36邓科扬
教师·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践对策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

邓科扬

摘 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制度。文章着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各地特色实践等几个侧面进行了文献比对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立德树人;实践对策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制度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包含基础性发展目标(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学科学习目标(即学科课程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而且更加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的状况,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些方案或制度涵盖了科学、人文、信息、技术等国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关注过程、注重激励、强化导向,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一新课改目标的助推器。

(一)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不仅关注认知、结果的评价,同时重视行为、过程的评价,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他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完善自己。

(二)建设诚信社會的源泉

学生发展报告是否真实有效,直接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原则,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坚持诚实守信几十年后,人们将收获一个具有强大发展动力的民族和社会。

(三)持续培养后备人才的关键

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必备参考要素,它不仅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同时,在无形中成了引导学生正向和不断发展的外在约束力量。这正是目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欠缺的方面。

二、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成效与问题

2002年,教育部印发《通知》,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上海市于2011年11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试行)》,提出中小学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习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跨年度进步指数10个方面的“绿色指标”。北京市形成了思想品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六个维度。2016年,重庆市制定了《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通知》,建立了思想品德、学业成长、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创新五个A级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广东省制定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五个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福建省研制了以周、月、学期为周期的评价表及毕业总评表。中国香港地区建立了考试成绩与多样评价结合的招生录取标准。欧美等国采取模糊评价、总体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开展研究和探讨,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承认当前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问题。

(一)评价做法存在功利性倾向

综合素质评价有过细的标准、太固定的视野,过分强调管理等,所包含的维度和指标没有完全覆盖学生综合素质的观测点,如学生潜质、特长的评价等;部分指标评价导向出现较大偏差,违背了减负要求,如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等级证书者可加分的规定,催生了校外补习;评价技术支撑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式单一、狭隘、静态,仍只重视学科分数。

(二)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综合素质评价每个维度具体指标的划分与界定仍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仍未构建完全;评价技术支撑不到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培训不足,缺乏对参与者专业、细致的指导;未建立完整的指标整合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

(三)评价结果真实性受到质疑

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缺乏自主意识、保障机制、诚信氛围及系统思考。

三、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特色与实践

《新课程下对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探索》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由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科学文化素质评价、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评价构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学业评价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县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初探》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智力因素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八大智能。智力因素主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各册教材的要求为评价依据;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动机、个性品质、自我认知、情感态度等。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中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上述观点虽表述不同,但其本质和内涵具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评价内容具有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基本上设定在思想道德、学习能力、身心健康、交流与合作、劳动技能、审美素质六大方面。集中指向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各地、各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管理方式等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工具可以分为笔试、行为测试、作品评定、问卷测试、访问访谈等;按照评价时间可以分为期末评价、过程评价、期中评价和入学监测等;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班级评价、小组评价、社区评价等;按照评价性质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

再次,评价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制定了评价量表、研制评价系统,确定了评价流程,拟定了评价措施,结合网络评价、微信评价、班级QQ评价等现代评价手段与传统纸质评价手段。

四、深化综合素质评价对策与思考

第一,以评价为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邢利红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多地强调改进、推动功能,淡化鉴定、选拔功能,即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和发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即要挖掘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第二,追求放飞个性特色的自由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是个性发展评价。这种评价追求的是“解放理性”,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实践”。它包括以下内涵:综合素质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整体。综合素质并非各类素质的“组合”“組装”,不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发现不同。

第三,力推校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每一所学校的“校本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李雁冰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内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究竟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谁是评价的主体?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综合素质评价的命运,而且深深影响到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是追寻教育内在价值的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是内部评价。由于我国深陷应试教育渊薮中,因此教育日益工具化。教育工具化的过程就是教育被动适应、依附社会既有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安排,不断失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即自身内在价值的过程。以中考、高考为核心的各类外部评价之所以日益膨胀并束缚教育发展,根源在于教育工具价值膨胀、内在价值泯灭。因此,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走向内部评价,即珍视并发展教育的内在价值。中心任务是建立每一所学校的“校本评价体系”。

第四,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中考改革的关键问题。在毕业要求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达到某一规定等级后即可达到毕业要求。但在升学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各不相同:一是“硬挂钩”,即将所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视为一学科成绩直接计入录取总分。二是“部分挂钩”,即学科总分达到某一分数线的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录取。三是“分层挂钩”,即按报考类别(普高、职高)和层次(市重点、非市重点),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规定达到同步等级。四是“不挂钩”,即只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达到规定要求,均可参加高中招生录取。“不挂钩”淡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积极影响,不宜提倡;在目前基础条件和配套政策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挂钩”也存在一定风险,故应不急于“硬挂钩”,宜考虑“分层挂钩”“部分挂钩”的办法。

第五,健全评价监督机制。马跃认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制定分类明确、层次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化流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整合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技术水平,健全综合素质评价监督机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性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可教育性及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利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6):38-40.

[2]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58-6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邓志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6):16-19.

猜你喜欢
实践对策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