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都是数学课程,但是,初中数学课程与高中数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如,从教材知识、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做比较,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言,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不仅广,而且深;相比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更强的学习能力;相比于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言,高中学生需要更好的聆听习惯、思考习惯、预习习惯、查缺补漏习惯、勤学好问习惯以及归纳总结习惯等。如果初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习惯方面衔接不紧密,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正因为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上述差异,所以教师必须要扎实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倘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紧密,甚至“脱节”,那么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成绩必然会每况愈下,更有甚者,会“一落千丈”。下面笔者将从“知识、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初高中数学有效衔接的一些策略。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学习的基本规律。若学生对表面知识一无所知,对浅层知识一知半解,对简单知识一头雾水,那么,他们就无法遵循学习规律,有趣、有序、有效、深度学习知识。或者说,学习就好比是建造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厚实的、稳固的地基,就无法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即便是勉勉强强建成了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座高楼大厦也会因地基不稳而“摇摇欲坠”。
于高中数学学习而言,初中数学学习就是在打“地基”,因此,教师要在全面兼顾初高中数学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扎实做好知识衔接。
以“因式分解”为例,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主要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 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 的涉及不多。而对于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在初中阶段几乎不做任何要求。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或在解方程,或在解不等式等化解求值时,必须要用到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
因此,本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之目的,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时穿插讲解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分解等知识点。当然,高中数学教学也要正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扎实的现状,并适时适度补充讲解这部分内容。
归因于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有明显提升,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本着促进初高中数学顺畅衔接之目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而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一定要在全面、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潜心设计能力目标。
比如说,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五心”,即“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等知识点,以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定理,知之甚少。而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三角形“五心”知识点和上述定理解答相关题目。
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三角形“五心”知识点和上述定理解题的能力。同样,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恰如其分、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题的能力等。如此以来,初高中学生在解题能力方面就可以做好顺畅衔接。
学生的学习习惯衔接不紧密,也是初高中数学衔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思考习惯、预习习惯、查缺补漏习惯、勤学好问习惯以及归纳总结习惯等,那么,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知识,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卡壳”现象。
如,在课中,因为缺乏良好的聆听习惯,所以不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课前,因为缺乏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课堂中探究新知时感觉困难重重;在课后,因为缺乏自查自纠的习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知识漏洞与能力短板;在课中,因为缺乏勤学好问的习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耻于下问”,甚至“不懂装懂”等。在课后,因为缺乏归纳总结的习惯,所以导致无法将零碎的知识点,有条不紊地结成一张知识网。
有鉴于此,初高中数学教师要着眼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作业为主抓手,以评价为主动力,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预习习惯、查缺补漏习惯以及归纳总结习惯等。
总而言之,为了避免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之后,出现“知识的断层”“能力的短路”以及“习惯的短缺”,初高中数学教师要扎实做好知识衔接、系统做好能力衔接以及全面做好习惯衔接。如此以来,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知识,就会以厚实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卓越的学习能力为推手,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保障,持续不断、卓有成效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每一位初中学生也会尽早、尽快适应高中阶段高强度、快节奏的数学学习,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力争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