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雪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建设新课程育人体系的路径与策略是高中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适应新高考改革潮流,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新课程育人体系建设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点,以“两个体系”“三个注重”为引领,以“四个书院、学院建设”为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全力培养好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艺体修为等核心素养,为应对高考改革、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全力开创新时代优质高中新局面。
关键词:新高考;新课程育人体系;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6-0027-04
一、新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策略及实践背景
基于对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29中学等7所百年名校的考察,得见名校三大共通特质,即厚重的学府气息、浓郁的学术氛围、突出的学生地位。概言之,学府、学术、学生构成名校三大核心特质。保定市第一中学作为百年名校,也应具备与以上百年名校相通相合的办学体系和品牌特质,即名校具备的“两个体系”和“三个注重”。两个体系,即鲜明的文化体系和完整的育人体系;三个注重,即注重营造学术氛围,注重课程开发建设,注重挖掘校史资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内涵建设、科学管理、教师发展上,尤其体现在各个体系的融和及新课程的构建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根据河北省官方公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年级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行“3+1+2”新高考模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高考,保定市第一中学结合办学实际做出整体发展规划,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评估,决定设计规划并实践落地一套能体现百年一中特色的有理念、有目标、有生成,且具备未来性、实效性、系统性的新课程育人体系和可操作路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新要求。为此,保定市第一中学整体规划了新课程育人体系和四个书院学院建设方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全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体修为等核心素养,在终端实践中解决习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新高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全面支撑,全力开创新时代优质高中新局面。
二、新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策略及实践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各級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拓展“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构建大学和高中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
新高考背景下,保定市第一中学与本地大学合作,共建四个书院学院,开创高中新样态。而各书院学院名称,均以学校著名校友或与学校有深厚渊源的名人命名。一是以著名作家冰心命名“冰心人文书院”。冰心是学校前身同仁中学校长、人民教育家杨绳武先生的同学,她一直关心着保定市第一中学的发展,曾欣然为学校题写校名。冰心先生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以她的名字命名人文书院,旨在传承人文精神,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二是以著名科学家牛满江命名“牛满江科技学院”和以著名化学家张玉奎命名“张玉奎化学院”。牛满江是学校校友、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张玉奎是学校校友、中科院院士。以两位校友的名字命名科技学院和化学院,旨在传承科学精神,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三是以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命名“田家炳立德书院”。田家炳是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他为学校热心捐资,建立起田家炳中学。以他的名字命名立德书院,旨在传承爱国奉献精神,培育学生责任担当和天下为公的大德情怀,拓宽德育实践渠道,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四是以著名音乐家曹火星命名“曹火星艺体学院”。曹火星是学校校友、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以他的名字命名艺体学院,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并依托学校女足精神,培育学生艺术修为和体育精神。
各个书院学院课程的构建,遵循“突出特色、分类分层”的原则,有选择、重差异地设置课程门类,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下基础。设置课程有三类:一是基础类课程,即国家必修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拓展类课程,即国家选修类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社团课程等),面向部分学生,培养专门人才;三是研究类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竞赛课程、强基课程,面向个体学生,培养专业英才。书院学院课程,制定详细课表,定时定地定人,课程围绕四个书院学院分版块设置开展,授课或活动时间统一定于每周五第10节和第11节两节课时间。具体如下:
(一)冰心人文书院课程
冰心人文书院的发展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做好文化融合;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涵养人文情怀;坚决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再创学校品牌”。
1.国学类课程(设立顾随国学讲堂),由合作大学文学院教师和学校语文名师授课,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国民俗、中国古典文学名作欣赏(诸子百家、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文学类课程(设立冰心文学讲堂),由合作大学文学院教师和学校语文名师授课,课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导读等。
3.文字类课程(设立古文字研究讲堂),由合作大学文学院教师授课,课程包括汉字的演变、古燕国文字研究、契丹文字研究、西夏文字研究等。
4.表达类课程(设立语言表达讲堂),由合作大学文学院教师、本地籍作家、知名播音员、报社撰稿人及学校名师等完成授课,课程包括学术研究入门、文学创作、朗诵与演讲、时事评论、高考作文等。
5.国际文化交流课程(设立国际文化交流讲堂),由学校国际交流中心负责课程管理,开设国际文化交流相关课程,由外籍教师、合作大学文学院相关教师、学校英语教师等完成授课。
6.社团课程,由人文书院负责人、学校团委、合作大学文学院教师及相关大学生社团负责人、本地籍作家、知名播音员、报社撰稿人、话剧职业工作者、学校名师等规划建设并指导相关课程。社团课程包括丁香文学社、契丹与西夏文字研究社、国学朗诵社团、古城游学社、记者团、书法社、外语社、戏剧社、百年校史研究社等。
(二)牛满江科技学院(含张玉奎化学院)课程
牛满江科技学院(含张玉奎化学院)以“多元发展,发现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英才”为发展目标,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等三级课程体系。
1.国家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各科教研组长带领学科教师研读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出台学科学习手册。手册内容包括高中三年(“1+3”创新实验班四年)教材重组与课时安排,学科分层计划与实施等。
2.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课程包括生涯中心组织的专业生涯课程,各学科负责的学科生涯课程及心理中心负责的心理课程。三大类生涯课程将汇编校本生涯教材,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涯活动,形成特色生涯课程体系。
3.强基课程:对准国家强基计划,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学科专题课程等。强基课程由各教研组负责,力求类型全覆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打造精品课程。
4.竞赛课程:精选并培养学科竞赛教练员或购买金牌教练团队,完善各科竞赛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日常学习与假期集训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获得优秀竞赛成绩。
5.创新课程:包括CAP课程、科技创新课程、STEAM课程等,实现基础培训、选苗、选题、辅导规范化,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氛围,激励更多人参与,培养更多人获奖。
6.高研实验室课程:为衔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对创新人才的选拔需求,学校依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物理信息化工程高研实验室、环境与自然资源遥感高研实验室,开设“高研实验室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三)田家炳立德书院课程
田家炳立德书院课程旨在立德树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奉献精神、责任担当和领袖气质。课程设置分室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版块。
1.课程设置。向党精神课程:国旗班、业余党校、校友杨景山革命烈士事迹、学校滑翔班历史;领军精神课程:校史系列、校友人物生平和事迹学习;田家炳精神课程:田家炳先生事迹学习和精神解读;雷锋精神课程:雷锋奉献情怀和革命精神学习;宏志精神课程:宏志班的设立、发展和宏志精神解读。
2.实施途径。知识教育:专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知识渗透。班会教育:常规班会和自选主题班会。升旗教育:主持、新闻播报、升旗手事迹介绍和国旗下讲话。课外活动:板报和征文评比、演讲和辩论赛。校史教育:参观校史馆、听取校史知识和参与校史研究。宣传教育:参与学校电视台和广播站活动、校园展板布置和教室板報绘制等。报告教育: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和相关领域专家事迹介绍和成功经验分享。社团教育:体验类、兴趣类、特长类和知识学习类等团队活动。实践教育:校内外劳动奉献、参观学习、体验互动等形式。
3.实施保障。制度保障:相关德育规定。师资保障:班主任队伍为核心。队伍保障:班团干部、学生会和各学生社团。课程保障:田家炳学院核心课程和德育领域的其他模块课程。阵地保障:班团会、升旗仪式、板报和征文评比、演讲和辩论赛、校史馆参观、广播站和电视台、家长课堂、社团建设、艺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境保障:校园展板、班级外墙、教室内墙、后黑板、校报校刊、广播站、电视台、微信平台等。
(四)曹火星艺体学院课程
曹火星艺体学院课程旨在“以美育人,健康第一,以校友曹火星精神为中心,着力培养拥有艺术素养和体育精神的新时代一中学子”。课程设置指向艺体方向,音乐、体育、美术三个版块课程是其主要载体。
1.美术课程及活动。美术四级课程:其一是根基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美育的大美课程;其二是延展性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促进兴趣和才艺发展的大美辅助课程;其三是发展性课程,以特长培养为主的大美社团活动课程;其四是提升性课程,聘请高校专家教授进校授课的高端课程。拓展延伸活动:其一是“以美兴校”主题活动,如班徽设计、主题板报设计、主题文化墙设计、主题艺术节作品展览、主题校园风光摄影、主题贺卡设计、高考宣传海报设计等;其二是“走近艺术保定”系列游学活动,除走进保定博物馆、美术馆外,还实地领略定州缂丝、木偶、荷花灯、曲阳雕塑、易水砚、安新苇编画、涿州皮影、定瓷、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满城汉墓、大慈阁、钟楼等本土艺术魅力。
2.音乐课程及活动。必修课程:音乐鉴赏课程、歌唱课程、演奏课程、音乐创编课程、音乐与舞蹈课程、音乐与戏剧课程等六个版块。选修课程: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表演课程、戏剧表演课程、音乐理论基础课程、视唱练耳课程等六个版块。音乐活动月:三月声乐比赛、四月文艺展演、五月地方戏曲进校园、十月舞蹈比赛、十一月器乐比赛、十二月艺术节等活动。音乐社团周:有计划地制定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拟定为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按时常态活动,期末成果汇报。
3.体育课程及活动。体育课程:包括体能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球类运动课程、田径运动课程、体操运动课程、武术与民间传统体育课程、水上或冰雪运动课程、新兴体育运动课程等。体育社团:足球、篮球、体育舞蹈、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轮滑、国际象棋等社团。大力弘扬“热爱、坚守、科学、严格”的女足精神,继续加大女足俱乐部品牌建设。
三、新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策略及实践反思
各书院学院建立之初,保定市第一中学充分挖掘学校百年历史、百年文化、百年人物、百年故事等资源,有效整合近20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五大竞赛成绩、高考辉煌、国际办学、宏志班、雷锋班、飞行员苗子班、全国女足冠军等新晋资源,课程建设逐步完善,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管理整体有序,课程整合论证严谨,课程开发新而兼故,课程规划近思远虑。书院学院新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有效调动了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元且具个性化的课程平台,丰富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初步完成了学院架构和新课程育人体系的整体建设。
在新课程育人体系逐步落地的同时,也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如何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学院教师和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书院学院“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有选择、重差异”的建设初心;如何有效合理完成学生对书院学院课程的最后评价。为此,学校正着手研发课程选择和评价APP,以提升课程实施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