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探讨

2020-04-06 03:59李金霖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本文分析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优势,针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培养方式单一、缺少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平台、职业道德教育实训环节时断时续等问题,提出完善“显性+隐性”的职业道德教学渠道、借助企业资源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平台、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工学结合全过程等措施,促进校企联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联动 职业道德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28-03

职业教育兼具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职业性,这决定了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主攻方向。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校德育与企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优秀人才。同时,工学结合对于学生实现课堂理论与技术技能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基本素养、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职业道德的知行合一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文探讨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优势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模式不仅在丰富学生岗位环节、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竞争力,而且由于工作学习环境的得天独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校企联动实现了双重育人主体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道德水平。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企业是生产、服务场所,直接与社会、市场对接,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规范制度、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规范等,如遇到各种问题,都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样的育人環境能够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工作实践中用心感受职业道德的内涵、真谛,感悟并逐渐将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日常生活融合,帮助学生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的快速转变,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人才。

(二)有助于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同步提升

常规职业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职业技术与技能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育人主体单一,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育人工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二者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优势,学生在课堂和岗位、学习和工作等不同环境中,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地提升职业技能,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如学习艰苦创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践行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遵守科学规范、严格执行、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等。因此,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外在技能素质和内在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知行合一

以往的职业教育也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形式相对单一,基本以教师讲授理论、学生机械背诵为主,这种讲授方式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导致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只能领会职业道德理论的知识内容和理论体系,而不能真正领会其深刻内涵,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在校企联动培养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内容之后,又能够经过实际操作、实践环节践行所学理论,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此外,学校讲授的职业道德理论和企业的劳动纪律、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实习实训要求等一系列约束可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单一,教学渠道单一

受到专业师资、教材教法和教育理念等多元因素的制约,职业道德教育缺少专业教材和师资,课时安排较少,且长期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授课照本宣科,缺少针对性和生动性,学生的听课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有限。此外,学校片面注重显性课程的讲授,未重视通过典型事例、校园文化、工作环境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熏陶,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容学习和实际操作存在差异,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缺少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职业道德的教育、实践、提升等一系列工作主要在校内进行,而这种单一主体的培养模式由于未能与市场、外界有效对接,导致在教学范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与时代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校企合作主要强调提升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和素质,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一直未被纳入合作育人规划,因此,职业道德建设长期以来都存在教学主体单一、缺少新平台新载体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三)职业道德教育实训环节时断时续

校企联动模式应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全过程,而职业道德教育也理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实习实训环节,但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校企双方在管理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未能完全实现协同一致,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时断时续。这样,不仅造成技能提升、素质强化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脱节,而且也会降低学校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的针对性、实效性。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层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校企联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

在以往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联动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鲜有学校将二者合作的直接目标聚焦于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本文将视角内转,聚焦校企联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针对当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新路径。

(一)完善“显性+隐性”的职业道德教学渠道

基于德育教学的特点和当前时代发展对职场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职业学校在授课渠道方面应主动变革、创新,发挥校企二者的比较优势,在开展好显性课程的前提下,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发挥隐性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方面的作用。

1.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显性教学。在具体执行环节,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突出实用性。改变传统德育课程教材全国通用、千篇一律的形式,由一线工作人员、在岗教师等组成教材编写组,联合编写教材。在内容上,主动向企业生产、服务岗位需求的职业道德要求靠拢,结合时代发展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主流意识形态,改变过去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代替德育教材的做法,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二是创新教学手段,贴近工作实际。职业道德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因此,教学手段与工作越贴近,实际效果就越直观、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案例剖析等方式,促使师生共同开展合作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操作、职业活动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三是学校、企业可以通过联合举办讲座、研讨会、主题讨论等形式,表彰、介绍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工作人员的高尚职业道德,发挥典型模范的带动作用,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隐性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知”上,更体现在“行”上。基于此,学校应在开展好显性教学的前提下,提高对隐性教学的重视度,并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校企强化教师、员工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校企联动育人模式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企业从业者,因此,这两类群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觉以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行为、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并自觉在学习和今后工作中践行。二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的作用,宣传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内涵、特点、要求等,弘扬优秀群体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在这一环境的长期浸淫下升华职业道德。此外,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感悟一线工作人员坚忍担责、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三是注重发挥校企文化的作用。良好的企业风尚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双方应本着互通有无的原则,将各自文化中的优势与特色,在突出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实现融合,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职业道德标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行为准则。

(二)借助企业资源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新平台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职业道德作为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发力、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构建立体、多元的职业道德教育新平台。

1.为学生提供更多到企业学习锻炼的机会。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受外界变化的影响最直接,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价值也最大。因此,校企联动应开辟更多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的实习实训环节。在这一环节,要注意方式方法,主要采取循循善诱、善意引导等方式,避免训斥、责备等手段,避免恐惧感、挫败感降低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而影响其对职业道德的领会、认知水平和践行的自觉性。

2.将企业打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实践性育人基地。企业应发挥在联合培养中的能动性,提前主动与校方对接,做好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职业氛围;对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表现出的消极懈怠、拖沓散漫等缺少职业精神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反馈,校企共同商定解决策略。关键工序的技师、高级技工在开展实训实操环节中,应有针对性地传授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通过自身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给参加学习的学生树立榜样。学校可定期邀请职业精神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骨干人才,为学生做报告、开讲座,进一步夯实职业道德建设基石。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应分析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的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职责履行状况等多方面内容,综合分析研判学生职业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技能育人的目标。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工学结合全过程

职业道德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贯穿工学结合的全流程,因此,校企双方在实习实训的前、中、后等不同环节都应发挥联动优势,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1.在实训前,校企联动召开实习动员会。在正式开展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之前,学校就业指导、教务、学生工作等部门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开展规章制度、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强化岗前培训效果,结合教学规划、听取学生意见,校企出台完善的培训方案,企业在做好技能提升的基础上,统筹增加文化建设、职业精神、行业建设等内容的课时比例,如针对某一行业目前发展的严峻形势,系统阐述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度过发展危机、职业道德精神对于初创小微企业站稳脚跟的重要性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就埋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种子。另一方面,介绍基本实习情况,企业带教师傅与学生深入沟通,介绍实训进度、实习内容、相关制度等;让优秀实习生介绍自身的经验做法,促进学生严格自我要求;带领学生学习企业生产、服务的一系列规定和法规,让学生明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职业道德培养的能动性。

2.在实训中,校企合作实施双重管理制度。一方面,学校密切跟踪学生实习实训状况,实行指导教师与学生定期沟通机制,借助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状态,提前预判学生下一步行为,强化纪律意识的同时,做好温馨服务;学校主动企业沟通,整体掌握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并定期召开校、企、生三方联动座谈会,让学生在经历实践环节之后,进一步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和安排。另一方面,企业强化管理,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建立“在企期间表现”台账,全面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进步与改善情况、工作表现等,并针对台账中反映的问题,由带教师傅“一对一”进行点撥、指导,个性化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在实训后,合作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主动提升,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而言,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主体多元、评价指标多项、过程性和动态性并重等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在主体多元层面,校企联动的评价主体包括指导教师、班主任、带教师傅、同学同事、客户用户等,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表现;在评价指标多项层面,涉及专业技能、文明礼貌、工作纪律、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评价学生表现;在过程性和动态性并重层面,注重在实际工作而非考试卷面上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注重全过程评价而非一次性评价,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考核体系,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业务技能的增强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动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也是各项基本业务素质提升的平台。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校企双方从长计议、制订实施方案、密切协作探究,促进学生深化职业认知、提升职业道德、增强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长剑.基于校企合作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养基地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

[2]温志红.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3]张宇,郭卉.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价值支撑[J].教育与职业,2017(19).

[4]潘瑾菁.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

[5]高长江.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基于“道德人”与“经济人”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

[6]贺超才,欧阳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6).

[7]梁静.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8]董晓辉,徐淼,宋国清.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作者简介】李金霖(1981— ),女,广西南宁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