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雯
聂炜:桐笛心理工作室创建人。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工作学习,喜欢体验百态人生。常年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培训,本刊“职场心世界”“心理讲堂”“心理画像”等栏目的特邀作者。
共情,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首创的概念,也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在职场社交、朋友交往、夫妻相处、亲子养育中,以共情连接着彼此的关系。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共情于来访者是其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咨询师皆具备基于专业的共情方法。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首创的概念。具体来说,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给予其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作为一种基础能力,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例如在职场社交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特别的自我,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独断独行,除非他属于卓尔不群的少数类(比如乔布斯、马斯克),更多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容易在团队中被孤立,没有人愿意与其合作。
式中,E—林木资源资产经济价值量;K—调整林分质量的系数;AI—盛产期年平均净收益;u—经营周期;n—林分年龄;P—投资收益率。
当然,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共情能力就不仅仅只是社交、沟通层面的意义了,它是属于专业能力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相类似的还有演员职业。对于演员来说,他在创作一个人物,演绎一个角色的过程,就是一个共情的过程。咨询师需要充分地共情来访者;而卓越的演员也会绝对地共情角色,哪怕他要诠释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所以,演员常常会说一句话,“我就是他”。其实这就是共情的核心,这对于一个演员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去建构一个人物外在行为的心理逻辑,然后演出来。这样的表演才是真实而细腻的,令观众信服角色,或爱或恨。
在家庭生活中,现代育儿的理念也倡导,父母要对孩子共情。传统的养育观点是父母树立自己的权威,只要求孩子能乖巧地顺服权威。长此以往,两代人的代沟就会越来越深。父母若常常能在孩子面前“蹲下”,以平等之心对待他,常常换位思考,共情孩子的感受。这样的父爱、母爱才能真正如大山般让孩子信赖、依靠。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具备了共情能力,能跳脱自我去思考别人的想法、感受,走出自己的一元中心论,这也是一个孩子非常明显的成长标记。
此外,共情能力实则也是人理解力的一个细分。高共情能力的人对于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流派有很多,除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这三大流派,还有其他很多流派。但所有的流派,都认同人本主义流派罗杰斯关于咨询关系的原则——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来访者才是咨询关系的中心,咨询师重要的是理解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他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罗杰斯还就共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彻底人本主义所强调的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现象场”中,感其所感,想其所想。感受一个人所伸展出的能量触角,当他在关系中被接住时,就被照亮了。
咨询师与来访者都是从完全陌生开始建立专业关系的。若要实现上述这种美好的咨询服务状态,这是对任何一位咨询师共情能力的极大挑战。
每一位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共情方法,除了一些极具个人色彩的做法之外,倾听和关注是咨询师必然会使用到的。从咨询的第一秒钟开始,咨询师就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来访者身上,倾听来访者的讲述。透过倾听辅以提问,咨询师可以获取来访者的大量信息。倾听得越好,咨询师就越能进入到来访者的“现象场”中。
当然,在倾听的同时,咨询师还会特别地关注来访者的各种除语言之外的信息,比如表情、微表情、肢体语言等。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都会对这类信息极为敏感,因为可能相比语言,这些自然而然表露的信息,会更加真实;也能让咨询师更直观地捕捉到来访者的真情实感,以此来与他感同身受。除了倾听与关注,实际中咨询师还会使用像绘画、沙盘游戏等专业性方法,来了解并理解来访者的想法与需求。
即使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一名咨询师共情能力的精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种艺术,而不单纯是一种技巧。一般而言,咨询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心理辅导方向,比如家庭疗愈、婚姻辅导、情绪管理等。所以,随着相类似的咨询案例辅导的积累,一名咨询师的共情能力会成正向增加。此外,还与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生命经验相关,那些能真正做到“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的咨询师,往往其个人的生命经历也是丰富的,甚至很多的挫折、苦难都亲身经历过。所以,这样的咨询师更容易让来访者体会到,他能理解自己,自己能在咨询服务中获得疗愈。
共情,用国人更能通俗理解的词语就是“善解人意”。而怎样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掌握知识点或方法论就能速成的事情。如同许多成人世界里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是需要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的。这其中也存在天赋的部分,有些人生来就擅长共情,能换位思考,进入到别人的“现象场”,来感受他人的感受。
当然,在提高共情能力方面,还是有不少方法可循。高共情能力的人,都会给予对方足够的倾听与关注,这其实是实现有效共情的基本前提。很多的误会与不理解都是因为没有“倾听”彼此造成的,而给予他人一种没有压力的关注,比如运用眼神、微笑或是肢体语言等,会即时让对方感受你的尊重与善意。
此外,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不仅仅是他们的第六感特别强,而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大量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咨询师超越个体的经验来了解可能是与自己生活经历迥异的来访者。所以,如果你很希望自己能跨界到别人的“现象场”并理解他人,体验他人的感受,不妨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绝对会帮助你对人性有更科学而深刻的了解。
不过,经验也非常重要。对于每一位咨询师来说,他也是在一次次的咨询实操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的。类似的,如果一个人本身经历丰富,相较经历单一的人,会更能共情他人。
虽然共情能力很重要,但我们也应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认识它,它也应被某种程度地平衡,甚至约束。因为一旦共情越了边界,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共情能力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若是太强烈,负面性就在于当演员结束了一个角色之后,还久久无法抽离。李少红导演曾说,周迅在演完《恋爱中的宝贝》那个患有臆想症的“宝贝”后,有长达两年的时间未真正走出。这种过度共情导致身心透支的情况在演员行业并不少见。
而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单单只会共情来访者,他虽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对方,但也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带节奏”,让自己受到来访者负面信息、情绪的伤害,也无法真正给予他帮助与指导。因为来访者最需要的是心理的治疗,而不只是有人陪着一起难受。
还有,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会碰到有一些人,他们特别能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这看似是一种高共情能力的表现,实则是他们内在的讨好型人格在作祟。讨好型的人虽然也非常擅长共情,但这种共情是建立在长期无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上的,所以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是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需要刻意地训练自己活得自私一点,自我一点,从外部(他人)评价的模式中转为内部(自我)评价。当然对于他们,这并不容易做到,所以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2020 年1 月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哥伦比亚大学知名的心理学家斯考特·考夫曼(Scott Kaufman)撰文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同理心泛滥,未必是件好事。有时候,同理心过强的人,反而更不容易包容。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实际应用同理心时往往会存在偏向性。而同理心程度越高的人,这种偏向性就越明显。
考夫曼解释说,动用同理心,意味着你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当别人悲伤或痛苦时,你自己也仿佛感受到同样的悲伤或痛苦,大量、频繁、不间断地使用同理心,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光会造成一种情绪负担,其实也会造成认知负担。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判断对谁使用同理心的时候,会以亲疏远近的关系标准来判断。
科学家还发现,人的同理心和大脑中的前脑岛区域有关。当人调用同理心的时候,前脑岛区域就会被激活。可如果面对的不是自己人,那大脑的伏隔核就会发出一种信号,来中断产生同理心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伸出援手的意愿就会显著降低。
我们会对关系更近的亲人、朋友、同事,或在一个团体里的会友、球友等,就是所谓的“我们”更有同理心;而对关系疏远,或是没有关系,甚至可能是利益对立面的“他们”缺乏同理心。
考夫曼认为,想要让同理心真正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把自己困在“我们”的这个圈子里,要多和“他们”去接触。就是说,你和谁有分歧、有矛盾,就应该主动多创造机会,去和对方接触。
多接触并不是为了说服和改变对方。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彼此的差异上,而是要放在对方和我们相同的地方,比如相似的经历或是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削弱同理心带来的负面效应,让它真正发挥出作用。
面对自己的同理心,我们始终应该保持一份自省。对内,要克制;对外,不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