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 陈姚艳梅
作为咨询师,你害怕冷场吗?在咨询中,你会出现沉默的情况吗?
咨询师A:咨询室突然安静下来,对我来说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是要说点什么,还是保持沉默;但感觉如果不说点什么就没法联结来访者,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话题。
咨询师B:有时候面对来访者的诉说,我不知道如何反馈。即便脑海里冒出这样、那样的想法,我也不确定反馈给来访者哪一点是合适的。
在咨询工作中,沉默的情况很常见,其实咨询师的沉默并非是沟通的缺席,而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功能性沉默和非功能性沉默两个角度反思咨询师的沉默。
《道德经》里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人要遵循自然之理,不去横加干预,不做不必要的事,去除杂念,顺应自然地运行,这样反而可以“无所不为”。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恰到好处的沉默有时候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好像什么都说了,这恰恰就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咨询师具有功能的沉默往往指以下两方面:
在来访者表达的过程中,咨询师以沉默为来访留出空间,来访者通常就会自然地继续讲述,咨询师温和而专注地沉默,将时间留给来访者,会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空间去表达和探索自己意识及潜意识层面的内容,或者帮助来访者从艰难的情绪感受中恢复。这需要咨询师放下对沉默的焦虑,去感受和体验来访者,此时沉默传递的就是咨询师的尊重、中立、接纳、共情以及以来访为中心的态度。咨询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支持性的沉默是咨询师可以提供的关怀方式中最有力也最有用的一种。
咨询师在努力理解来访时,沉默是一个不断拓展的空间;在接纳来访情绪的时候,沉默是一个稳定的容器;在看见来访内心的时候,沉默是一面镜子。在咨访双方发展移情时,沉默可以提供投射的机会,给移情以发展的空间。在精神分析咨询中,沉默也用于促进自由联想,给无意识提供呈现的机会。沉默还可以让来访增强其主体性,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在行为层面有更多的责任感和自主性,进而逐渐发展出成熟的客体关系能力。此外,沉默也给咨询师留出了思考的时间,从而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干预。
可见,咨询师有觉察、有目的沉默才会促进交流,引发来访对自己的探索,使咨访关系变得更为深入,更加融洽。
然而,很多时候,咨询师的沉默是不利于咨询的行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常见的状况多发生在实习期或者刚开始做咨询的阶段,新手咨询师在咨询中紧张焦虑,害怕出错,不知道如何回应来访者,害怕言多必失,往往就会表现为沉默。这时咨询师往往陷入在自己的不安里,无法恰当地关注及回应来访,这种情况多半不利于咨询的进展以及工作联盟的建立,来访也很有可能感觉被咨询师忽略、冷落以及没有被回应和安慰。当然,也有例外,如果遇到一个非常焦虑又极有倾诉欲的来访,这时候新手咨询师的沉默正好满足了来访的需要。从某种程度来讲,如果沉默成为咨询师的主要反应,后续的咨询会很难继续。
有时,咨询师的沉默反应是源于自身的阻抗,可能来访者谈论的内容激起了咨询师自身的痛苦体验,那么咨询师就会无意识地对谈论的话题或者潜意识中的想法、感受产生一种自发的抗拒,而见诸行动则表现出一种不感兴趣、不关注、不投入的态度,有时甚至像没有听到一样,很自然地表现出无视以及沉默。这往往会给来访者带来不好的体验,危及咨访关系。
此外,也有咨询师的个人风格偏向于内敛沉默,有时内敛沉默可能与咨询师的防御方式有关。如果咨询师自身就常用拖延、回避、冷战、敷衍等表面上温和无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隐藏的愤怒和不满,那么在咨询中就更倾向于出现过多的沉默,就有可能打着“中立客观不评价”的旗号,通过不直接表态、不作为、敷衍了事、不负责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敌意。
意识层面咨询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在给来访留出足够的空间,潜意识层面也有可能是藏匿在咨询师身份背后一种敌意的呈现,有可能是在遮掩咨询师的厌烦、疏离以及漠不关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沉默比起直接产生冲突看似更温和,也的确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小的张力,以看似更低的成本表示反对或者敌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蓄积的敌意反而更有破坏性。心理咨询师无法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敌意,这是咨询师个人议题的部分,需要及时地觉察以及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沉默既可以促进工作联盟,使咨询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让来访者感受为冷漠、忽视、疏离、不感兴趣甚至是被抛弃的恐惧,会破坏咨询关系、降低咨询效果。因此,咨询师需要觉察自身的沉默反应(内在情感和态度),当我们在恰当的时刻,以真诚、共情、接纳的态度去运用沉默,沉默才会成为一种丰富的交流。此时,无论是咨询师自己或是来访者,都会有更多的空间去整合和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220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BSH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