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周 琳
(1.大连市妇幼保健院院务部,大连 116032;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大连 116021)
对于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业务、人文关怀精神及沟通能力培训极其重要。岗前培训是新入职医护人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其职业生涯第一次培训,同时是对其作为一名医疗人员为自身建立工作方向具有积极向导作用[1]。因此,通过OGSM为模型制定一系列新入职医护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入职医护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了解医院及整个医学历史,培养其荣誉感与归属感,建立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有的正确价值观。OGSM为一种计划与执行相结合的管理型工具,可根据目标制定对策方略的应用模型,实现目的。OGSM是由Objective(目的)、Goal(目标)、Strategy(策略)、Measurement(测量)的英文所组成,通常用来制定某企业或机构的策略方案以谋取未来更大发展的一种计划模型[2]。
1.1 Objective(目的)通过对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养,拓展医学知识,提高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和理性应对工作中发生意外的能力,便于对医护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自身管理,使新入职医护人员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挑起医疗重任,尽早胜任临床工作,承担起医护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患者及整个社会。
1.2 Goal(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培养策略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通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学科的基本训练,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培养对疾病做出诊断、鉴别的基本临床能力,并提高对医学前沿文献的查阅能力与学习能力。②技能目标。通过培养具备全面系统的病史采集及分析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处理方法,具备对急症、难症、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③职业素养及价值观目标。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爱惜生命、关爱患者、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做一名医术与品行兼优并富有大爱之心关爱之情的医护者。
1.3 Strategy(策略)①医学基础知识培养策略。在整个新入职医护培养过程中贯彻一套完整的医护知识教学体系,以解决新入职医护人员医疗知识淡忘的情况。此内容多需要医护人员自行学习,虽不会占用其太多时间,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与临床连接的桥梁。培养方式主要以自我学习与院内讲座为主,要求医护人员重温医学院校临床教材,医师教材包括基础医学如生理、病理等,临床医学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护理教材包括护理内外妇儿科相应教材[3]。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月考,每次考核内容设定合格分数,若达不到既定分数则延期培训,以巩固医护人员基础知识。每周设定新入职医护人员医学知识讲座,讲座人要求拥有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医学知识功底深厚,每个科室要求至少四个讲座人(2名医师、2名护士)。讲座内容按医学教材进阶顺序讲解,与临床相对应,具有一定的切合性。一是紧紧围绕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体现出内容的切合性。二是讲座分布于医护人员入职后各时间段,不可集中某一时间,也不可过于分散,贯穿于整个入职的懵懂期,体现出内容在时间上的切合性。三是要对临床中各科室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讲解,指导其进行临床分析,体现出内容在深度上的切合性[4]。②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技能培养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一是临床各科室轮转,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辅助科室等,每个临床科室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1~3个月的轮转培训。这是新入职医护人员培养的关键阶段,每进入一个临床科室,保证每1~2名医护人员分配一名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该科室的临床实践。医师要保证在出科前对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基本掌握,护士应保证做好该科室常见护理工作,由带教老师在新入职医护人员出科前进行临床考核。二是临床操作技能培训,是由轮转科室出一名老师对该科室所应用的临床操作技能进行讲解教学(如脊髓穿刺、胸穿、导尿、抽血等),要求医护人员掌握该科室所应用的操作技能。三是进行教学查房,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以该科室临床中真实病例为授课内容,帮助轮转医护人员归纳总结分析临床的教学活动,是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查房的学习总结过程中,让轮转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进行病情交代与沟通,引导轮转医护人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新入职医护人员的临床思维模式[5]。③人文精神素质培养。新入职医护人员需要终身学习,因此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养成。医院可开设人文教育培训班、设立专项讲座、举行模范医护事迹报告会等,来增加医护的职业使命感,增进医护对患者的关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激发新入职医护人员对于工作、人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践行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如大连市友谊医院开展的青年医生人文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医学人文领域老师来院进行讲座,让广大青年医师切实感受人文精神贯彻入临床的真实性与关键性,对青年医师的执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6]。
1.4 Measurement(测量)①临床基础知识考核。对新入职医护人员每月进行月考,题目由该月轮转科室带教老师出题,考核内容及难度随时间循序加深。要求考试内容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合理串联以达到考核的最佳学习效果。每次考核满分为100分,未达到60分者记为不及格,累及3次不及格者则延期培训1个月,以此类推。此外,在完成某一科室的轮转任务后,对该科室新入职医护进行统一的出科考试,考试内容为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临床知识,若未达到及格线则延续该科室轮转1个月,以此类推。②临床技能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新入职医护人员在完成一个科室的学习任务后,统一进行该科室所需掌握的操作考试,由该科室带教老师进行监考,若操作不合格则延期轮转1个月,以此类推。第二部分为教学查房考核,由该轮转科室带教老师随机抽取代表病例,由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汇报分析与总结,若不能独立完成则视为不合格,则延期轮转1个月,以此类推。③人文精神素质考核。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新入职医护人员在各轮转科室所管患者出院前进行主治医生及护士满意度评分,包括及时性、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尊重患者权益、服务态度、等待时间等多个评价项目,满分为50分,未达到35分记为不合格。第二部分为人文精神素质笔试,与上述临床基础知识考核中月考同时进行,满分为50分,未达到35分记为不合格(表1)。
表1 新入职医护人才培养OGSM模型
2.1 新入职医护人员所存在的问题新入职医护人员主要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护士这部分群体,以1980—1999年出生的人为主,这个群体相对来说特点鲜明,既有优势,又具不足。从学历上,大部分医护人员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理论水平相对较高,对国内外最新医学知识涉猎尚可;从年龄角度来看,他们年轻具有活力、热情饱满、善于接受新事物;从工作实践中看,他们对医疗临床工作充满热情、富有创造性、自我意识较强[7]。但是在我国医疗教学及执业体系的大环境下,新入职医护人员多为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在这种由医学生转变为医护人员的过程中,其由实习的“旁观者”再到如今的“亲历者”,所承担的临床工作剧增,劳动强度加大,尚且缺乏临床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偏低,且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8]。因此对于新入职医护人员,医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2.2 以临床实践培养为主要目标应以培养其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帮助新入职医护人员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对临床工作起到辅助作用,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们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很少通过临床去理解所学知识,而进入医院后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通过接触临床上的患者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院所开设的讲座和病例讨论应围绕职业发展所制定,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强化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训,强化新入职医护人员的临床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处理突发状况和疑难杂症的能力。
2.3 注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入职医护人员除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外,更应注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故应增加法律、职业道德、医患关系等课程与讲座的次数。医学的产生是为了减轻疾患带来的痛苦,并随着这种愿望的实践而逐渐科学,这种减轻病痛的愿望其实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医学进步与发展在人们心灵中的反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强调对人的价值[9]。因我国医学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更多注重的是临床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也逐渐提升,患者并不满足于疾病的康复,还有人性上的尊重、隐私的保护及心灵的安慰等多元化需求,正如著名的《爱丁堡宣言》中所强调的:患者希望医生是一位认真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耐心的交谈者及专业的医疗者,而不仅仅是医治某些疾病。所以说,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10-11]。与此同时,可在医院的人文素质建设中体现出医院的素养文化,创立院训、张贴关爱病患,珍爱生命的宣传板,弘扬国内外名医的感人事迹与人文思想等。因为医院文化是医院的代名词,是保证医院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永恒支柱,故医院不仅要直接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人文教育,还要设立优质的人文氛围对其进行间接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帮助新入职医护人员感受医学人文精神的魅力所在,提升其人文素养[12]。
以上是以OGSM为模型所设立的新入职医护人才培养策略,分别从目的、目标、策略、测量四个角度对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养进行规划,希望可以通过此策略让新入职医护人才尽早投入临床岗位中,为患者及社会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