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夏
(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院办,上海 200040)
康复医院是指主要提供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的专科医疗机构[1]。2012年,上海陆续出台政策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医院,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有5家公立综合医院完成康复医院的转型,在康复人员、床位、设备配置等方面均有所发展[2]。此外,社会资本也开始布局康复医疗领域,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上海也涌现多家民营康复医院。本文围绕上海市康复医院的经营性质、核准床位、诊疗科目、服务方式、康复专科、论文发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了解上海市康复医院的发展现状,对各级各类康复医院进行差距分析,为上海乃至全国康复医院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合理建议。
1.1 调查对象通过查阅上海医疗服务信息便民查询系统网站,遴选出机构类别为康复医院的专科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4家康复医院。
1.2 研究方法采取普查的方式,通过权威医疗服务信息网站查询14家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信息,包括经营性质、核准床位、诊疗科目和服务方式等内容。同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期刊、书籍、政府文件、网站等途径,广泛收集各级各类康复医院的康复专科及论文发表相关信息。
2.1 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按经营性质划分,14家康复医院中有6家为非营利(政府办)、2家为非营利(非政府办)、6家为营利性,三类康复医院数量占比分别为42.85%、14.3%、42.85%。按辖区人口划分,上海16个区中有8个区开办康复医院,机构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松江区、闵行区和静安区。14家康复医院中仅4家康复医院位于中心城区,其中非营利(政府办)占比为75%。其余10家均分布于上海郊区,其中营利性占比为50%。因上海未开展康复医院的等级评审工作,医院等级仍参照原标准,二级医院有4家,一级医院有1家,未定级医院有9家。
表1 上海市14家康复医院分布情况(2018年)
2.2 核准床位如表2所示,14家康复医院核准床位总数为2 848张,非营利(政府办)、非营利(非政府办)、营利性三类康复医院的核准床位占比分别为56.53%、14.04%和29.43%,核准床位最多的有500张,最少的仅30张。核准床位在300张及以上的康复医院有4家,占比为28.57%,100张以下的康复医院仅1家,占比为7.14%,其余9家康复医院介于100~300张,占比为64.29%。
2.3 诊疗科目非营利(政府办)康复医院共设置24个一级科目,要高于非营利(非政府办)的12个和营利性的19个。如表3所示,14家康复医院中一级科目设置顺位第1位的是医学检验科,开展率达到100%。顺位第2~3位的是内科和中医科,开展率为92.85%。顺位第4~6位的依次为外科、康复医学科和医学影像科,开展率为85.71%。
表2 上海市14家康复医院核准床位数量及分布情况
表3 上海市14家康复医院诊疗科目(一级科目)设置情况及其顺位
2.4 服务方式如表4所示,14家康复医院共提供6种服务方式,分别是门诊服务、急诊服务、住院服务、健康体检、妇科疾病筛查和特需病房。主要提供的服务方式是住院服务和门诊服务,14家均提供住院服务,12家提供门诊服务,7家提供健康体检,6家提供急诊服务,2家提供特需病房,1家提供妇科疾病筛查。
表4 上海市14家康复医院服务方式开展情况(家)
2.5 康复专科情况非营利(政府办)康复医院共设置14个康复专科,要高于非营利(非政府办)的7个和营利性的10个。如表5所示,14家康复医院康复专科设置顺位前六位依次为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老年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和脊柱脊髓康复,其中,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老年康复3个康复专科设置率超过70%。
表5 上海市14家康复医院康复专科设置情况及其顺位(家)
2.6 论文发表情况以第一作者所在医院为准,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全部上海市康复医院2012—2018年发表的期刊/会议论文共447篇。如表6所示,非营利性(政府办)康复医院发表论文总数占绝对主导,占比达到98.43%。论文发表总数和复合/综合影响因子总和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第一康复医院、阳光康复中心和第四康复医院。从期刊论文学科分类上分析,期刊论文主要是以临床医学和护理为主,占比分别为57.88%和16.84%。
3.1 依托政策扶持 构建多元化康复办医格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部分医疗机构就已经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但康复医院建设起步较晚[3]。2012年,根据《关于鼓励本市部分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功能转型的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财政、医保、物价、人事等方面给予针对性倾斜政策。截至2018年底,已有5家公立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并完成执业变更登记。2013年底,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规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可优先纳入医保定点。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14家康复医院,涵盖非营利(政府办)、非营利(非政府办)和非营利3种不同的经营性质,初步形成以非营利性为主体、营利性为补充的多元化康复办医格局。
表6 2012—2018年上海市康复医院论文发表情况
3.2 分级分类管理 发展康复医疗服务资源2018年底,民营康复医院首次在数量上超过公立康复医院,占比为57.14%。在行政隶属上,1家隶属于市残联,5家隶属于区卫健委,其余8家为社会资本办医。在辖区分布上,康复医院主要分布于郊区,占比为71.42%,松江区康复医疗资源最丰富,有4家康复医院670张床位,其次是闵行和静安区。无论在医院规模、诊疗科目和服务方式上,由于大部分公立康复医院转型前大多都是综合医院,康复资源配置总体优于民营康复医院。上海现有14家康复医院核准床位2 484张,但与《上海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及的要在“十三五”末,全市每个区至少有一所200张以上床位的康复医院的目标依然有一定差距[4]。目前,上海市三级康复医院评审标准正在制定与完善中,此举也将促进康复医院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上海康复事业发展。
3.3 明确功能定位 优化康复学科发展格局 康复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5]。上海康复医院的办医模式大多遵循“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大专科”主要体现在康复专科的细化分类,有10家康复医院开展3个及以上康复亚专科。“小综合”主要体现在诊疗科目上,大多数康复医院均开展内科、外科、中医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以及康复医学科,具备疾病一般临床处理能力。调查还发现,康复医院规模越大,康复亚专科细分程度越高。现阶段康复医院还是以医疗康复为主,但康复大专科建设还应包括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和康复工程,这也是上海康复医院较薄弱的环节,为此,要借鉴国内外知名康复医院的管理经验,努力实现“学科集群化、专科精细化”的学科发展目标。
3.4 加大人才培养 提升康复医院医教研能力目前上海康复人员整体数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的康复人才数量较少,还存在晋升门槛相对较高、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等难题[6]。调查显示,上海民营康复医院科研能力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可能一是受限于自身的经营方式,二是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反之,公立康复医院有较强的科研意识,2012—2018年6家医院共发表论文440篇,论文总数排名第一的是第一康复医院,100篇期刊论文的复合/综合影响因子总和为71.48和59.885,但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全国知名康复医院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在市级科研课题申报与立项中,康复医院并不占优势,2012—2018年来仅有10个市级面上/青年项目被立项。在教学方面,公立康复医院也在与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合作,已有2家挂牌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家挂牌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学医院。
3.5 推进分级诊疗 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康复医院是构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上海在徐汇、静安、宝山、松江区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鼓励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联合体,强调康复医联体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分工协作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7]。康复医院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中起着康复诊疗平台和枢纽作用,但上海仍有一半区未设置康复医院,存在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大力发展康复资源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发展增量、调整存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