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从“会造句”开始

2020-04-02 08:24王海荣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造句图式例句

王海荣

我们在审阅小学高年段学生的作文时,经常会突发这样的感慨:“身为高年段的学生,为何遣词造句却如此的平庸。”字词的平庸最终也导致语段,甚至文章的平庸。

在课堂上,我们又是否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学生满肚子的话,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词句去表达心中的想法,这就像“茶壶煮饺子”一样,肚子有货,却难以倾吐。

学生在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确实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为什么这样的积累却没有产生质的变化,反而成为学生习作时的一大烦恼。或许,他们对词句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表面意思而缺乏运用。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丰富其表达方式,才能不断地拓展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从而达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前后勾连,表述完整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求能够勾连文章前后内容,造句亦如此。因为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如果连句子都无法完整地表述,又谈何去形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然而,反观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语句的表述,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会象征性地蹦出几个心里想的词汇,而不会有意识地将其串联成一句完整的话,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引导。在执教《滥竽充数》一文时,课后要求用“总是”造句。教材中给的例句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课堂上学生用“总是”造句时,可谓张口即来,“我爸爸总是让我洗碗”“我妈妈总是让我学习”等,可谓不胜繁多。这些句子乍看之下没有问题,细究起来却是不完整的。仔细分析教材上的例句,正是因为齊宣王喜欢听吹竽,所以才让乐师们一起吹,也就是这句话中存在着隐藏的因果关系,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但反观学生的造句,形式上都是半句话,就更不用说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了。

当学生造出“小明总是第一个吃完饭”之类的句子时,老师不应该因怕浪费时间而轻易放过,而应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例句与自己造的句子,是否能从中发现什么?这时学生会注意到,原来简单的一句话也是暗含内在的逻辑。这时再让学生完善自己造的句子,他们才会豁然开朗,明白造句甚至说话需要表述得清楚且完整。“小明吃饭速度很快,他总是第一个吃完”。在知晓了自身的问题后,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对原有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从而使得这句话更加完整、准确。

二、突破局限,广开思路

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如要将文章写出味道,就需先将句子造好,而大多数文章的平庸,就是因为造句的模式化,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散,却反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从而失去了真正思考的空间。

在五年级上册的《黄山奇松》一文后,要求学生用“饱经沧桑”造句。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造的句几乎都是“看着爷爷那饱经沧桑的脸,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会对学生说:“除了这个,还有吗?”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逐渐走向了死胡同。且不说学生,我想就是老师自己在用这个词语造句的时候,也未必能一次性造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句子,更何况是学生,学生的句子也就慢慢走向了“假大空”之路。造句即是如此,作文又怎会真情实意?

学生对这个词语的了解只是浮光掠影,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也就无法造出不同类型的句子。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根据词语的规律,回忆身边的事例,也许学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除了爷爷、奶奶,还有哪一类人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呢?那么,这一类人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这样先于“人”的层次让学生走近“饱经风霜”这个词,了解这个词所适用的主体。这些人除了脸上是饱经风霜的,还有哪些部位也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呢?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这个词语。继而,走出“人”的层面:除了人可以用“饱经风霜”来修饰,还有什么事物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这些事物又都具备怎样的共同点呢?至此,才真正让学生走进了这个词,理解了它的含义。一旦学生的思路被一层层打开,那么所造的句子就不再是形式主义。

三、精益求精,切中时弊

造句不仅是要将句子造对,更要将句子造好。如果只求对,不求好,就像量变永远也无法质变一样。在《小露珠》一课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用“越来越……”造句。于学生而言,这似乎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任务。“太阳越来越大”“天越来越黑”“我的压岁钱越来越少”等句子脱口而出。虽是正确,却又感觉缺了点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编者的意图真的就只是让学生造这样简单的句子吗?显然不是。深究文中的两处例句“黎明的时候,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第一处例句中,两个“越来越”的主体是同一个,即小露珠。句子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从小露珠形态和光泽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描写;而第二处例句,“越来越”修饰的主体不再是同一种事物,并且句子的前后存在因果关系,小露珠是随着热量的增强而逐渐蒸发。句子中暗含的因果关系是学生无法注意到的,但却是我们应该要教给学生的。学生在阅读例句时常常会不经意间从表面滑过,对句子内在的构成缺乏一定的敏感度。现代心理学“差异原理”也表明:人的知觉和敏感性跟眼前的“图式”与心中的“图式”之间的差异度有关。只有那些与心中的图式不是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图式,即内在图式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人的敏锐和知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带学生去发现他们看似明了,却仍旧不清晰的内容。

在教学时,我将这两处例句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去发现,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找出区别,仔细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样事物在变化时,会有几个不同的方面同时发生转变?哪些事物在变化的过程中又是有着内在关系的呢?这样对比发现,方可慢慢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于是乎相较于开始的造句,更多“好”的造句出现了:“春天到了,桃花开得越来越艳,香味也越来越浓。”“放学了,雨下的越来越大,我等妈妈的心也越来越焦”。

由此可见,造句的训练不但要把握词语的运用,更要让句子由“对”向“好”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地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摒弃假话、空话、套话,而是写真话,写心里话。只有造句做到真情,那么行文才不会假意。

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文章的好坏更是由句子的质量所体现。课堂上不要忽视简单的“造句”,让学生的句子摆脱句式单一的限制,实现完整的目标,走向精彩的辉煌。好作文,需要从“会造句”开始。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建小学(741500)

猜你喜欢
造句图式例句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造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造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