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平
统编版教材依照“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紧扣语文要素,明确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要素该如何巧妙地落实呢?笔者结合这个单元中《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顺序,梳理事情来龙去脉
本单元中关于艺术之美的语文要素不会直接而生硬地呈现,而是将其融入在相应的故事背景下。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收集与事情相关的各种要素,理清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为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语文要素奠定基础。
比如,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始末过程,依照具体而鲜明的故事情节,将含有语文要素的意蕴展现出来。为此,教师在学生整体性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鸟瞰的角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脉络轨迹,并相机感知《月光曲》所形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捕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节点,明确《月光曲》形成的整体过程,利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统整与概括:闲心散步—听到琴声—聆听对话—弹奏一曲—辨出贝多芬—月光洒进—即兴创作—记录乐谱。这样的顺序不仅是经典乐曲《月光曲》创作产生的过程,更是课文所描述事情的发展轨迹,教师可以将这一发展轨迹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整体性复述故事发展的过程,真正理解一首经典艺术作品产生的全部历程。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基于对文本整体性把握的视角,依照故事发展的基本顺序,梳理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感知中提炼,在提炼中串联,在串联中梳理,不仅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同时更为最终感知艺术之美奠定了基础。
二、扣细节,感知人物内在特点
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写事。对人物的描写需要将其置放于整体故事背景下,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细节进行深入地表达与实践。对于以展现艺术作品之美的文本来说,把握人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才能将艺术作品可能包含的内涵呈现出来。
比如,这首《月光曲》为什么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就与这件事情的“盲女孩”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位“盲女孩”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独特魅力,让一位名扬国际的音乐家真正产生了即兴创作的冲动呢?教师组织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盲女孩”的语句,从人物言行中感知人物内在的表达魅力。有的学生从女孩渴望聆听贝多芬的演奏感受到她内心的热情、好学;有的学生从女孩宽慰哥哥的语句中感受到她的懂事、善良;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女孩居然双目失明,还如此渴望学习,这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还有的学生从盲女孩直接笃定地认为弹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看出她是一个善于学习、乐于钻研的孩子……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感受到这些语言中所展现出来的女孩形象。贝多芬也与我们一样,一起感受着这位小女孩,逐渐被这位小女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正是这些优秀而可贵的品质,打动了贝多芬,从一开始聆听到琴声的好奇,到小女孩直接辨认出自己的激动,贝多芬的内心开始激荡起来,这也正是他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课文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蕴藏着作者的独特用心,让学生在语文要素的关注下来品读文本中的语言,找出人物与事件、人物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想象,品味浓郁外显环境
艺术品是创作者用自己的认知体验和想象思维创作出来的具有美感的作品。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与思考,用想象的方式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出发,真正融入到文本的内容之中,对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在之美进行高度地审视与把握,品味语言丰富而独特的语言情境,真正为学生品味与感受艺术之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这首《月光曲》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小女孩对于贝多芬产生了影响,更为关键的是贝多芬即兴创作之前蜡烛被熄灭,清幽的月光洒了进来,那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悟,感知这种意境的优美,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素养地不断发展。鉴于此,教师创设了这样三个认知想象的层次: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月光洒在大海上的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展开想象;其次,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在皎洁的月光下生活体验的经历,激活学生想象时的言语表达;最后,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在匹配的旋律下进行感知与思考,唤醒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表达实践。
四、巧延展,迁移音乐内在体验
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文本中,教师要积极树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让学生在教材课文的学习中积攒经验、习得方法,然后积极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因此,在积极落实教材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搭建巧妙延展的通道,迁移运用在课内习得的方法,真正为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
比如,这篇《月光曲》不仅再现了乐曲形成的过程中,还针对这首乐曲所展现的画面进行了描述,深切地感受到独特的艺术作品之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时渗透了相关的方法,就可以在课外中迁移这种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经典课文《二泉映月》,回顾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感受阿炳一生经历与《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創作之间的联系;然后,关注课文中描写音乐中旋律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之美的内蕴之中,洞察作者针对旋律所进行的语言表达,提炼出作者的表达方法;紧接着,播放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典交响曲《命运》中的片段,让学生在深入聆听的过程中模仿两篇课文中的写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体悟与思考,更好地融入文本,用文本中的故事、文本中的情感、文本中的人物作为支撑,尝试将聆听过程中所形成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好地突出课文内在的言语表达实践;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喜欢的一段音乐,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并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旋律中所蕴藏的情感和内蕴,合理地展开想象,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服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形成的方法,组织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表达,去聆听音乐、感受艺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文,并鼓励学生在赏析艺术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更为深刻地感知与体悟。
语文要素的落实理应成为当下语文学科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从文本特点和形式认知规律的双重角度出发,积极开辟艺术审美的通道和语言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感知与思考,更好地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