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涛
[摘要]思维导图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架。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引入思维导图,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61-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更标志着一种新的课程观念的形成。它生动活泼的课程资源、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把整个鲜活的世界作为儿童成长的读本,为儿童自由探究生活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支架,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多年的实践,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构思和设计实践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思维和实践的效能与品质。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和意义
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思维品质决定着个体投入程度的高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成一种礼物来接受。”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策略能让学生的大脑不会成为他人思维的“跑马场”呢?通过实践,我认为让学生建立自己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既简单,又有效。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整个实践活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整体设计到细节实施,在活动之初便成竹在胸。另外,思维导图直观形象的特点、框架式的结构形式更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能够帮助记忆、整理思路,具有发散思维和多元建构知识等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认识思维导图
1.出示思维导图样本,分析其中信息
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他们在童年时期就接触和运用过。其实,学生生命最初的信手涂鸦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简单展示,它没有文字却说出了想表达的内容,是学生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使放射性思考变为具体化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可展示部分绘制较好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思维导图,试着说出从中看到了哪些内容并将其进行具体化、物化,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信息,在分析过程中理解它的内涵。
如肥城是有名的肥桃之乡,十万亩桃园更是成功申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在桃花争相开放的缤纷四月,我确定“桃花”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示一份制作完成的思维导图(如下)。通过观察,学生从中提取以下信息:研究桃花,可以从桃花的生长、有关桃花的诗词歌赋、手工做桃花等方面来进行;可以找到各环节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成果的呈现形式。这样的思维导图浅显易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2.分析思维导图,畅谈理解
我根据出示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结构、文字、图画等方面分析这一思维导图是如何绘制的,并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总结出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1)集中关注较为核心的问题或主题,明确目标及想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2)将一张纸横着放在面前,以便能在纸的中央位置绘制思维导图。
(3)在空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图像(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发散学生的思维)代表目标,不要担心自己画不好,不愿画图的可以用文字代替。
(4)从一开始就使用颜色,刺激视觉器官和强化图像在头脑中的印象。同时,建议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使用的颜色不少于三种,可以分不同的层次使用颜色,也可以分不同的主题使用颜色,还可以用于突出一些要点。
(5)从图像中心绘制向外分散的一些粗线条,这些粗线条为思维导图的主分支。线条弯曲的造型,让人看上去觉得比直线更富有趣味,从而容易被大脑识记。
(6)在每一条分支的上面标注一个和主题密切联系的关键词语,也可以在思维导图上画几条空白的分支线条,从而刺激大脑对照空白分支展开思考。
(7)为相关联的次要想法画二级及三级的分支,使二级分支与主分支相连接、三级分支与二级分支相连接,以此类推。
3.绘制思维导图,积累创作经验
在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如为某一个主题活动绘制思维导图、为周末的时间安排绘制思维导图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熟练运用,形成技巧。
第二阶段:运用思维导图
下面,我以《快乐游学》教学为例,说一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办法。
1.确定目标.明确主题
“五一”期间,很多学生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安排了外出旅游活动,于是课堂上我组织他们畅谈自己的出游感受。讨论交流后,学生得出相同的感受:景区人很多,路上的车很多,照片拍了很多,旅游回来后感觉很累……当我问及某一处景点的题字是什么内容、谁题的字、题字背后的故事时,学生变得安静了。原来,他们的外出旅游仅仅是跟在父母或导游的后面到某个地方转了一圈,事先并没有对旅游目的地开展相关的研究,也没有对本次旅游活动进行策划。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前提下,我进行了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人们一直以来采用的学习方式,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游学活动开始前,我们应先做好相关策划,根据游学的目的地,针对游学路线、交通方式以及有关的景点、历史、文化故事、饮食、安全等相关事项进行研究。在游学出发前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信息,这样在游学活动中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此对照游学前的相关了解进行验证,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让每一次旅游都变成宝贵的游学。按照惯例,请同学们围绕主题绘制出《快乐游学》的思维导图。”……
2.小組合作,解析主题
小学生年龄小,对活动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且学生问客观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也是不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可以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同合作学习中的商讨过程(即合作、交流的过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进行认知建构的意义将会更大,质量也会更好。”以《快乐游学》教学为例,由于学生的经历及知识储备不同,他们对游学活动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设计与绘制思维导图中互相帮助、查漏补缺:“开展《快乐游学》活动,大家互相交流一下需要注意些什么、需要做哪些相关准备、需要什么帮助等。”这样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搜集和分析哪些信息、资料,在深入解析主题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绘制出相对科学完整的思维导图。
3.实践操作,绘制导图
在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后,学生开始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展示评价,完善导图
展示评价的过程是资源共享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如下),必定会对其他学生有所启迪,从而取长补短,不断修改与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思维形式。
总之,思维导图以其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多个方面将学生的思维路径展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谋定而后动”的良好习惯,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变得更加从容,生活更加幸福。这是我们教育的初衷,更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