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徐旭
[摘要]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源,构建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此,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应树立全面的融合观、科学的教学观和正确的技术观;努力营造智慧化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环境支持;持续完善教学管理,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管理支持。
[关键词]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53-03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被视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鉴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的课程教学研究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进入新时代以来,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更加深刻地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学者们纷纷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高质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基于多年的学科教学实践,发现现阶段的教学实践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心理不稳定、融合途径不顺畅、融合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其中,融合心理不稳定的一个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自主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存在由高到低,最后奉行“拿来主义”的现象。融合途径不顺畅的一个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件上用力过猛,罔顾学生与教材实际,导致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脱节。融合方法不得当的一个具体表现为教师堆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素材、呈现方式虽然丰富多样,但冗余繁复,喧宾夺主。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研究。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课程教学的信息论出发,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和核心要素。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教育与信息密不可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关于读书与学习方法的重要论述。学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的感官活动过程,而思则是大脑思考的过程;前者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的捕捉和接受,后者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这正是信息加工的主要步骤。“一切知识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捷克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表达出教育是信息交流过程的思想。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学可以被看作感官捕捉、接受、理解以及处理信息的过程,那么教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过程,其方式可以是言传,也可以是身教;辅助手段可以是传统的书写绘画,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依托语言、文字、圖片、音频、视频等媒介传授的信息引发学生体验意识,如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想象等,经学生大脑的理解与处理转变成知识信息。因此,从课程教学信息论而言,教与学都是信息交流和运动的过程,统一于信息论中。
信息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最多样、最富活力的要素,包括学生认知能力信息、教师教学能力信息、互动交流信息、教学评价反馈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信息的表现形式、交流与运动模式,促进了课程教学系统要素的信息化。第一,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依托信息技术搭建的学情分析平台能够科学评估、预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是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素养。信息技术延展了教师备课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交流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电子化集体备课等。第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互动渠道,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信息技术模拟现实、反映生活场景的功能,为学生带来直观、有针对性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升体验活动的教学价值。第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评价反馈的效率,帮助教师有效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课前反馈信息能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做好备课工作;课堂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实现教学目标;课后反馈信息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在助力学情分析、丰富教师专业素养、拓展交流互动渠道、提高教学评价反馈效率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其能否与课程教学融合,乃至深度融合,还要从课程教学信息论角度重点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与策略。鉴于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心理不稳定、融合途径不顺畅、融合方法不得当等问题,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进行有效融合,明确融合理念,理顺融合途径,找准融合方法,有章法、有策略地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信息技术能优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工具,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工具,构建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参与、探究、互动等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有助于突破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病,推行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和基础,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应用,为教学制作与服务的教育资源总和,分为教学素材类数字资源、教学工具类数字资源、教学知识类数字资源以及教学拓展类数字资源。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为数字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实践架起了紧密衔接的桥梁,是信息技术发挥教育教学作用的保障。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既需要构建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又需要搭建健全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体系。随着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深度实施,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功,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建成和完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
最后,创新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接教学实践,将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师生互动等教学元素,组合成一个互相依存、彼此关联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学模式被看作是融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有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又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适用性,能够指导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如“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教育云平台、微视频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等,都具有共性特征,即教学资源丰富,学习环境良好;学习方式多样,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个性化教学相得益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议
融合是交融而不是混合,信息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先树立正确的融合观念。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1.树立全面的融合观、科学的教学观和正确的技术观
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教师应树立全面的融合观,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全身心地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其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源,应用信息技术要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方式,努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选取信息资源应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处理好教育性与技术性的关系,更加注重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教学的意义来讲,教师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比给学生提供大量不切实际的开放性资源意义更大。
2.努力营造智慧化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环境支持
智慧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得以實现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数字资源、信息化设备及相关软件的建设等方面,但前期更注重技术、媒介、资源层面的建设,忽视了如何应用技术、媒介、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整合,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用了现代数字资源、现代教学设备或现代教学模式,而在于是否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和学的质量。鉴于此,营造智慧化教学环境,一方面要将智慧化教学环境看作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生态系统,强调人、技术、媒介之间的和谐互动;另一方面,要构建能够满足启发思考、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使学生个性化地学。
3.持续完善教学管理,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管理支持
信息技术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质的变化,要求在教学管理形式和内容上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造条件。首先,就教学管理形式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管理,如教师与学生信息管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智能化等。其次,就教学管理内容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一并纳入信息化教学管理之中。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信息化软件教学资源与硬件教学资源需要同步纳入信息化教学管理之中。在教学时空方面,信息技术善于营造虚拟教学空间,不仅延展了教室的功能,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虚实结合。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和更新了教学评价方法与观念;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室引入视频监控。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建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构和规范。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小组、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小组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科研小组等。在工作规范方面,配置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确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信息化教学管理职责等内容。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力量和技术保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的变革,乃至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成为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