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篇小说《心与手》和其作者欧亨利的大多数短篇小说一样,在读者以为故事情节就是如此时,突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而情节中的许多转折和伏笔,都是通过频繁违反会话原则实现的。本文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对白进行会话分析,探究各人物角色出于何种动机违反了合作原则,同时又如何运用了礼貌原则进行补救。作者欧亨利多次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造成人物角色之间的信息差,达到故事情节峰回路转和故事结局出人意料的效果。
关键词:心与手;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分析
作者简介:麦利凤(1992-),女,汉族,四川达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2
一、引言
《心与手》是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欧亨利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借助对人物外在细节特征的描写和人物间的对白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埋好伏笔,因此他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欧亨利式结局”——即在情节推动上采用“现身”的手法[1],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得以解开且往往出人意料。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心与手》也是一样,在读者的思绪被人物角色的对话牵往一个方向时,故事结局突然转向,让人直呼意外。
小说《心与手》故事情节精彩——一位女士在火车上与老友偶遇,却惊讶地发现对方的一只手与一位陌生男子的手被手铐铐在一起,而正当老友也为此感到尴尬时,陌生男子解释了这一切,称自己是罪犯,女士的老友是一名警长。女士放下戒备,开始欢快地和朋友叙旧,并衷心为朋友当上警长这件事感到高兴,之后,由于“罪犯”想吸烟,老友辞别女士。故事看似已尘埃落定,却随着两位乘客的对话发生了巨大反转——原来,女士的老友并非警长而是真正的罪犯,而那名自称是罪犯的陌生男子才是真正的警长。本文拟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分析该作品,从而更好地领会作品内涵和作者写作风格及艺术技巧。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本内涵
美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认为自然语言有着独特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会话的最高原则是合作,并提出合作原则。在合作原则下,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守下列四个准则:(一)数量准则,即自己所说的话达到当前交谈目的应有的详尽程度,且不应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期待的更详尽。(二)质量原则,即不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或缺乏证据的话。(三)关联准则,即所说的话要相关。(四)方式准则,即说话要简要并且有条理。在实际会话中,上述原则经常被违反,“会话含意”或“话外之意”便在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产生[2]。
1983年,英国著名学者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一书中首次提出礼貌原则,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并解释说明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原因[3]。Leech把礼貌原则分为六个类别:(一)策略原则:使对话方受损最小,受惠最大。(二)慷慨原则:使自己受惠最小,受损最大。(三)赞誉原则:对对话方夸大赞扬,减少贬损。(四)谦逊原则:对自己夸大贬损,减少赞扬。(五)一致原则:即赞同原则,旨在减少与对话方的分歧。(六)同情原则:减少自己与对话方在感情上的对立,增加双方的同情[4]。
礼貌原则的提出,使会话含义学说更为完善。有时候人们会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而刻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将会话中的不礼貌因素降到最低并维护谈话双方的地位和关系[5]。本文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对白进行分析,探究各人物角色出于何种动机违反了合作原则,同时又如何运用了礼貌原则进行补救,以及这两类会话原则如何共同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如何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攫住了读者思绪的走向。
三、短篇小说 《心与手》中对白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
在《心与手》这篇小说中,警官为了维护犯人伊斯顿在老友菲尔柴尔德小姐面前的颜面、保护犯人的自尊心,谎称伊斯顿是警官,自己才是犯人。在此期间,警官和犯人伊斯顿多次違反合作原则,使谎言不至于被识破。本文以下列几组对剧情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对白为例进行解读,剖析人物角色为何违反合作原则,同时礼貌原则如何进行了补救。
(一)违反质量原则,以策略原则进行补救
在小说开端,警官和犯人在火车上偶遇犯人伊斯顿的老朋友菲尔柴尔德小姐时,菲尔柴尔德小姐刚打完招呼便被老友伊斯顿一只手上的手铐吓得花容失色。此时,观察细致的警官注意到了菲尔柴尔德的神情变化和犯人伊斯顿的尴尬,当警官察觉到伊斯顿准备以实情相告时,选择了强行插话:
警官:"You'll excuse me for speaking, miss, but, I see you're acquainted with the marshal here. If you'll ask him to speak a word for me when we get to the pen he'll do it, and it'll make things easier for me there. He's taking me to Leavenworth prison. It's seven years for counterfeiting. "[6]
菲尔柴尔德小姐(对伊斯顿):"Oh! So that is what you are doing out here? A marshal!"[6]
警官所说的话违反了质量原则,他知道自己是警官,却对菲尔柴尔德小姐谎称自己是犯了伪造罪要被判刑七年的犯人,还称真正的犯人——小姐的朋友伊斯顿为警官。他说了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但初衷是因为他注意到了伊斯顿的窘迫神色,他能体会伊斯顿不想在老朋友面前丢脸的感受。为了维护伊斯顿在老友面前的形象和尊严,警官选择了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这符合策略准则——尽量使伊斯顿受惠最大。由此,伊斯顿不再难堪,菲尔柴尔德小姐也不再因锁住老友和警官的那副手铐感到惶恐。
(二)违反方式原则,以一致原则进行补救
经过上一轮对话,伊斯顿意识到警官在帮助自己维持颜面。但由于警官的做法在他意料之外,他一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接话,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菲尔柴尔德小姐:"Oh! So that is what you are doing out here? A marshal!"[6]
伊斯顿:"My dear Miss Fairchild, I had to do something. Money has a way of taking wings unto itself, and you know it takes money to keep step with our crowd in Washington. I saw this opening in the West, and--well, a marshalship isn't quite as high a position as that of ambassador, but--"[6]
面对老友菲尔柴尔德“你现在是警官?”这一提问,伊斯顿并没有正面地用“是”或“否”给出回答,而是绕了个圈子,将话题扯到了自己离开华盛顿来到西部总得求职谋生这一点上,不仅回答得含糊、模棱,甚至还有点混乱。他的回答违反了方式原则,但以一致原则进行了补救——他隐晦地附和了警官善意的谎言,与其保持了一致,含糊地默认了自己的警长身份,没有选择暴露自己是罪犯的事实。
(三)违反关联原则,以策略原则进行补救
当菲尔柴尔德小姐再次将目光锁定在将老友伊斯顿的一只手和自称“犯人”者的一只手铐在一起的手铐上,并再次露出惊愕的表情时,为了打她的疑虑,明察秋毫的警官选择了再次插话:
警官:"Don't you worry about them, miss. All marshals handcuff themselves to their prisoners to keep them from getting away. Mr. Easton knows his business."[6]
为了打消菲尔柴尔德小姐的疑虑,维护犯人的形象和尊严,警官抢过话题并说了与上下语境不相关的话,唐突地追加解释了在押送过程中,警官的手要和犯人的手铐 在一起这一点。这违反了关联原则,但以策略原则进行了补救,因为警官通过再次向菲尔柴尔德小姐确认自己的犯人身份,让她相信她的老友伊斯顿确是警长。这一做法保全了伊斯顿的尊严和形象,使伊斯顿受惠最大,体现了策略原则。
(四)违反数量原则
在小说结尾处,警官以想抽烟为借口,借故带伊斯顿离开了车厢。此时读者心里觉得故事已尘埃落定,这不过是一个关于菲尔柴尔德小姐在火车上偶遇警长老友伊斯顿的故事,不料最后两个乘客的寥寥几句对话才真正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乘客甲:"That marshal's a good sort of chap. Some of these Western fellows are all right."[6]
乘客乙:"Pretty young to hold an office like that, isn't he?" asked the other[6].
乘客甲:"Young! Why--Oh! didn't you catch on? Say--did you ever know an officer to handcuff a prisoner to his right hand?"[6]
乘客甲简短的一句“那个警官人不错”让乘客乙摸不着头脑,原因在于乘客甲违反了数量原则。他想当然地认为乘客乙拥有和他一样的背景信息,即警官不可能把自己的右手和犯人的左手铐在一起,因此他对整件事情做了一个过于简洁的评论,没有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当前交谈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导致乘客乙会错了意。此时,读者和乘客乙一样,有点摸不着头脑,直到乘客甲说出小说最后一句话,即“会有警长把自己的右手和犯人的左手铐在一起吗”这句话时,读者才和乘客乙一样才恍然大悟。
四、结束语
通过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心与手》中的对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篇小说的作者欧亨利多次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建构人物角色之间的信息差,以达到故事情节峰回路转的效果,实现故事结局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也体现了一代文学巨匠欧·亨利高超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无偏颇的人文关怀,简洁的角色间的对话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峰回路转,使读者直呼意外。
参考文献:
[1]郭雯.欧·亨利小说的叙事艺术简论[J].语文建設,2016(35):71-72.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07-308.
[3]周树江,董传杰.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J].外语学刊,2014(05):32-36.
[4]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5]冯昱旻.《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人物对话分析[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2):111-116.
[6]杨立民等.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