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实施产教融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4-01 15:08宋磊杨卓懿于利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企业实践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

宋磊 杨卓懿 于利民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用型大学应作为毕业生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应用型大学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大学;企业实践;教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063-02

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1],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创历史最高,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居世界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2018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8%,专业对口率仅为48.61%,长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同时与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之间的矛盾。

一、高校实施产教融和、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高校实施产教融和的制约因素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学,而课程设置与当前行业需求往往是不匹配的。一方面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时就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有的地方院校盲目跟风,复制兄弟院校或更高层次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缺乏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又不能很好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执行3—5年,课程体系设置是由高校老师来调控,一经确定,执行期内对课程学时、学分、教学与考核要求都严格执行,这也导致没有及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同时,部分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新教师大多是缺乏实践经历的硕博毕业生,制约了实践课程的深入开展。

不仅如此,部分地方中小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不能从战略高度认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而一些经济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在招聘上具备主动权,反观地方高校学生,其素质以及就业意愿难以与企业契合。以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为例,一般是同专业班或全系学生三年级或四年级时进入企业实践,而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有考研、出国计划,一部分学生只是想拿到实践学分,自身素质无法达到企业要求。企业投入工程师和场地,提供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进行实践培养,并不能得到相应数量优秀学生的青睐。这导致企业不会对校企合作给予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也认为企业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形成恶性循环,使众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徒有虚名。

(二)校企合作形式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顶岗实习、订单班、冠名班、联合办学、生产实训基地等[3]。这些形式各有特点,或者引入企业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或者从企业选派专家进行培训教学,或者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践,其目的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以订单班、冠名班为例,其需要先确定培养方案再招生,招生规模不可控、学校也需要专门调配相应的师资,给学校带来不少压力。订单班、冠名班的新生入学后也需要2年基础课学习期才能接受实践类学习。这期间如果有校企合作意愿,需要调整学生学习时间和企业工程师来校指导时间予以配合,有时一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等待新学期招生时才能落地执行。

二、高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对策

山东交通学院在显特色、谋发展的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及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中,积极寻求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经验先进、有一定规模、能代表本行业较高水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以下是本校近几年开展校企合作的机制,为校企合作从口号到落地提供了有效对策。

(一)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

2018年,山东交通学院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之前,学校明确了企业培养岗位的需求人数,各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配合企业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学生。这批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实习之前,对企业的类型、文化、薪资、发展及自己的岗位要求都充分了解,然后带着就业意愿去报名实践。企业在给这批学生安排实践岗位时,从岗位需求出发,确定实习期不少于3个月,期间以企业实习生的标准来培养要求学生,协议明确说明实践期结束后,表现合格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二)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

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在选拔录用人才时对学历的门槛设置越来越高,博士学位基本上已成为入职高校的最低门槛。这导致青年教师多是缺乏实践经历的硕博毕业生,并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三)学校里的工程师课堂

校企合作的开展,使师资队伍成分发生了变化,由单一校内教师构建的师资队伍演变为由本校专职教师、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的混合师资队伍。在学校里开设工程师课堂,有助于校企双方资源利用最大化,能够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入校讲授专业技术类课程,如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大三学生开设由船厂工程师指导的船舶生产设计软件培训课。

三、总结

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从课堂教学贯穿到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定位于培养企业一线需求的工程师,就应把凸显就业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实践教学管好,管实,管细。本文研究并总结了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提出直通就業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学校里的工程师课堂等灵活具体的措施,为普通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J].2018.6

[2]华婷.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56-57.

[3]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23.

[4]吴小明,周立斌,张玮.互惠互利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8,7(13):88-90.

猜你喜欢
企业实践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