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2020-04-01 15:08孟庆东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孟庆东

[摘要]高职院校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加强顶层设计。一要落实政治认同、职业价值观契合、學术技能适用和工作业绩实用四条原则,回答好如何定义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二要统筹用好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校企共享、短期特聘四种方式,回答好如何获得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三要处理好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引进派”与“本土派”高层次人才、显性成果与隐性成果、潜心业务与转行管理四对关系,回答好如何用好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四要运用好雷尼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共生效应四条规律,回答好如何成就高层次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在推动高职院校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工作、主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高职院校裹挟进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洪流中。深刻的形势变化和严峻的现实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回答好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四个基本问题,以期更好地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如何定义高层次人才?——落实四条原则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单位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同属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本科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更多地限定在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范围,而高职院校更多地指向教授、博士、技术能手层面,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高职院校需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定义高层次人才,除了对学历、职称、头衔的要求,还需落实四条原则,确保高层次人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是政治认同原则。高职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层次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标杆,不能回避“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要求高层次人才具有基本的政治认同,认同党对高职院校的全面领导,认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认同“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实践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二是职业价值观契合原则。职业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影响和决定着人的职业选择、职业期望、工作态度和职业发展情况。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工匠之师,集老师和师傅于一身。高职院校定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求其职业价值观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一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职业有敬畏之心,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二要对工作有热爱之情,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认可高职教育理念,愿意为高职教育奉献和奋斗;三要修炼“工匠精神”,匠心育人,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执着坚守,努力做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国家工匠之师”。

三是学术技能适用原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发展定位、相对稳定的专业布局和相对清晰的建设路径,在定义高层次人才时要特别注意其学术水平和业务技能是否适用于学校的发展要求。只有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向与学校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专业建设规划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和结构优化。尤其在当前普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需坚持主干专业优先的原则,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目标规划引育“适用”的高层次人才,主动避免重金引进、囤积高层次人才再“按人点菜”的“行动先于目标”的行为。

四是工作业绩实用原则。高职教育兼具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这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必须能够为区域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能够发挥通过“人才高地”建设推动地方“产业高地”建设的作用,实现“产才融合发展”。因此,检验高职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成色,不仅要看其论文、课题、头衔等显性指标,更要关注其业绩是否具有产业实用价值、能不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能否走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的关键所在——只有主动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通过实用的工作业绩解决好“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脱节”的突出问题,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相互贯通,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

二、高职院校如何获得高层次人才?——统筹用好四种方式

稀缺性是高层次人才的固有属性。以高学历教师为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显示,在高职教育相对发达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博士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7%。在愈演愈烈的高层次人才争夺大战中,高职院校需统筹用好四种方式,以更加务实高效地获得高层次人才。

一是内部培养。这是高职院校获得高层次人才最基础的方式。高校基本功能之“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也应包含“培养教师”。高职院校致力于将现有师资中的优秀分子尤其是中青年优秀分子培养成高层次人才,虽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举措。高职院校内部培养形成的高层次人才,对学校具有更深厚的感情和忠诚度,更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方向,也更容易组建或融入高层次人才团队。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完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着力加强对优秀“苗子”的关心和指导,积极支持其培训进修、工程实践、晋升职称等,以促进其尽快成长为高层次人才。

二是外部引进。这是高职院校获得高层次人才最快捷的方式。在人才资源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大力度的引进可以快速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各项指标,带来办学效益和领导政绩的最大化。但对高职院校而言,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必须务实理性。一要充分论证,基于办学目标和专业布局按需、有序引进,反对“装点门面”式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二要量力而行,规范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岗位职责合理确定薪酬,避免政策和资源向新引进高层次人才过度倾斜;三要自觉树立大局意识,不搞“重金挖人”尤其是从中西部、东北部地区高校“挖人”的恶性竞争,旗帜鲜明地对“职业跳槽者”说“不”,避免形成“高薪组建雇佣军”的路径依赖。

三是校企共享。这是高职院校获得高层次人才最长效的方式。基于高职教育所固有的经济属性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高职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挖掘应更多地面向专业所对应产业领域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同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共育共享高层次人才也是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向纵深的有效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支持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并鼓励探索特设产业教师岗位,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消除了体制层面的制约,畅通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的渠道。校企双方应打破身份界限,整合优质资源,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以此共育共享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服务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四是短期特聘。这是高职院校获得高层次人才最灵活的方式。对符合学校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职院校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囿于其学历、职称、人员性质,通过短期特聘的形式为我所用,使其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例如,模具工业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和主要产业之一,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但师资较为薄弱,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师资更为匮乏,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可以短期聘请模具生产制造企业的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甚至退休的老师傅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再如,对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工艺大师,也可以通过特聘的形式引入学校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高职院校如何用好高层次人才?——处理好四对关系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關键在“用”。高职院校不仅要千方百计获得高层次人才,更要想方设法用好高层次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四对关系,对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高层次人才价值最大化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高层次人才处于学校人才金字塔的顶端,一般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教育管理服务人才)是金字塔的塔身和塔基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两个群体同为学校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相互间关系和谐,才能形成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梯队。因此,高职院校要统筹兼顾,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综合考虑高层次人才和一般人才的需求,既不能“撒芝麻盐”,也不能顾此失彼,要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公平公正之间选好平衡点;要着眼长远,既关注“千里马”,也关注“千里驹”,加强对基础好、可塑性强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接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评审标准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支持一般人才向高层次人才升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处理好“引进派”与“本土派”高层次人才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内部,“引进派”与“本土派”高层次人才互不认可甚至“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情形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既有引进政策不透明、方法思路不一致、作用发挥不明显而导致的误解,也有待遇差异化、“蛋糕”被分享、发展空间被挤占而导致的排斥。对此,高职院校要对症下药,公开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求“透明”,学术权力主导高层次人才选聘以求“认可”,待遇、机遇、资源分配一视同仁以求“公正”,明确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并强化问责以求“实绩”;同时,用好奥格尔维定律,即“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鼓励双方组建混编团队,增进沟通交流,强化团队考核,在精诚合作中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是处理好显性成果与隐形成果的关系。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业绩考核,是激发工作潜能的重要措施、检验人才能效的重要手段、实施绩效奖惩的重要依据。基于对高层次人才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角色预期和“层次越高责任越大”的价值预期,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业绩考核,既要注重高层次人才个人在课程教学、课程改革、课题申报、奖项获取、论文发表、经费争取上取得的显性成果,更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把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对所带团队成员的发展促进、对学校声誉和话语权的提升加持等隐性成果。只有客观全面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成果考核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让高层次人才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四是处理好潜心业务与转行管理的关系。由于“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人才在申报项目、经费分配、成果署名、评奖评优、晋升职称、出国考察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先权”的现实,导致高职院校“教授争当干部”“博士竞聘科长”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一个优秀的学术人才未必是优秀的管理人才,将其提拔到不胜任的管理岗位反而落入“彼得原理”的窠臼,既不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层次人才的隐性流失和资源浪费。高职院校要本着“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的原则,着力扭转“官本位”倾向,改变学术资源配置与行政职务密切关联的现状,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发挥作用,保证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健康发展。

四、高职院校如何成就高层次人才?——运用好四条规律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层次人才一般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四个层次的需要都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从而具有较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高职院校要运用好四条规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成就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吸引、留住和凝聚高层次人才。

一是遵循“雷尼尔效应”,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在华盛顿大学教书,可以享受雷尼尔雪山、华盛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教授们宁愿为此放弃就职其他学校并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这就是“雷尼尔效应”。它告诉我们,相对于薪酬而言,收入水平整体较高的高层次人才更关心“诗和远方”。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风景”,包括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温馨和谐的同事关系、积极昂扬的校园文化、敬才重才的工作氛围等,尤其要做好高层次人才事务性服务工作,当好服务高层次人才的“店小二”。紧紧围绕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努力将服务做到项目上、心坎上,努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让其后顾无忧、安居乐业,能够安心、舒心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二是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强化期望包容。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行事并逐步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启示我们,高职院校对高层次人才要给予更多的尊重、信任、鼓励和期待,并通过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交朋友、结对子等方式,让高层次人才感知到来自学校和领导的期望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促进期望成为现实。另外,它也提醒高职院校,对个性强烈、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野性”的高层次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因势利导、用其所长,要有容人之量、能成人之美。

三是驾驭“马太效应”,鼓励出头冒尖。“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莫顿据此总结出一个现象,即社会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榮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要设法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重点支持,激励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业绩,获得更高的声望;另一方面,敢于向最顶尖的人才招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诺贝尔奖科学家霍夫曼团队合作共建实验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院士等举措就是有益的尝试。

四是善用“共生效应”,打造优势平台。一株单独生长的植物往往羸弱、矮小,但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往往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共生效应”。共生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80年间培养出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的典型。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借鉴,积极创设平台组建“高层次人才团”。团队成员间由于知识结构、技术专长、思维方式等各有所长,大家共同学习探讨、相互影响启迪,往往能在集思广益、发挥众长中获得提高和突破,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从而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平台,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慕名而来,形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回答好四个基本问题,是做好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要以担责之为、负责之行、尽责之心,切实履行“党管人才”的责任,营造党识人才、党聚人才、党爱人才、党兴人才的浓郁氛围,做好四个基本问题的“答卷人”,在大有作为的新时代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党评文.着力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1.

[2]罗家才.自为之抑或他驱之: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误区再解读[J].江苏高教,2017(5):9-14.

[3]王佳丽.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3):73-76.

[4]桂昭明.新时代党管人才怎么管[N].光明日报,2018-01-07(7).

[5]姜朝晖.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理论之维与实践之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5):7-12.

[6]孟庆东.高职院校“本土教授困境”破解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10):73-76.

[7]闫治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中州学刊,2017(10):74-79.

[8]胡金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J].群众,2017(5):33-35.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