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7-000-01
摘 要 本文从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唐山高新区作为唐山市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特区”的意义和举措。
关键词 唐山高新区 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
2015年唐山高新区提出当前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以高新区“二次创业”为契机,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留住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海外留学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快速扩大人才总量,将高新区建成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高端引领、科技创新、富有特色的人才高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特区”。
一、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一)现有高层次人才情况
截止2015年度,唐山高新区人才总量约为7300人,其中海内外全日制博士14人,硕士341人,本科学历4098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数约占人才总量的5%;具有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416人,中级职称1530人,高技能型人才650人,高级职称以上达到15%。
尽管唐山高新区人才总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人才保有量以及新增人才数量都不多,高层次人才集聚程度较低,而且由于区内产业集群,人才类型基本围绕6大产业类型吸引人才,人才种类、专业门类不够丰富。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开展情况
1.国家“百人计划”(1994年启动),实施效果:2012年和2015年共有2人入选国家“百人计划”。
2.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2003年启动),实施效果:拥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3人,第三层次人才15人。
3.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巨人计划”(2011年启动),实施效果:2011年和2012年共有2人入选。
4.国家“万人计划”(2012年启动),实施效果:2014年1人入选“万人计划”,2016年引进1名“千人计划”人选。
二、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层次人才质量偏低
唐山高新区人才总量历年攀升,但人才质量不高,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资源稀缺,而且人才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与其规模之间不成比例。唐山高新区还没有形成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于是对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由于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唐山高新区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引进或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更好的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区打下基础。
(二)高层次人才争夺日趋激烈
高新区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产业固有的专业性等特点,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唐山高新区毗邻北京、天津和其它国家级高新区,面临着高层次优秀人才被分流的威胁。在实际的人才引进工作工作中,唐山高新区的户籍政策、薪金待遇、配套整层等人才吸引力度与京津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此工作创业。
(三)工作环境不够理想
目前唐山高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内容和水平不够深入,在集成人才服务工作、科技服务工作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的工作上还有欠缺。需要大力培育服务企业的品牌优势,以弥补其他创业环境与条件的不足,以服务能力与水平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高层次人才。
三、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策略研究
(一)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
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着力为高层次人才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入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其次,提供各类生活、学习、医疗保障以及体闲娱乐的场所,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再次,提供参加国际化科研交流活动的机会,加强与国际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以便高层次人才不断更新观念,与国际接轨。
(二)设立高层次人才奖励基金
政府部门可以实行分层分类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基金,确保人才奖励工作的延续性,由于政府奖励一般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为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政府出资、社会筹集、企业赞助形成的基金以基金的名义进行适当物质奖励,具有一定的全社会的示范效应。同时采取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等方式建立分配激励机制,给高端人才戴上“金手铐”,让高端人才成为企业的主人,更好地留住用好高层次人才。
(三)走产学研育才之路
从目前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由唐山高新区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特定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间建立互动合作机制,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合作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咨询,了解所从事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可将合作企业作为人员实习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使科研人员获得更多实践机会,让科研成果接受市场和实际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瑞雪,沙炜娟,阎光才.日韩印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经验和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3(10).
[2] 郭庆松,柳恒超,杨国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内外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