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磊,蒋金伟,纪海玲,陈 松,董艳娇
(1.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2.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99)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而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影响现代学徒制实施成效的核心因素之一,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校企协同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不衔接的问题。国务院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要超过一半。目前,高职院校中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双师型”教师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问题,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国内外对现代学徒制和“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比较多,这两个问题都是当前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主要是概念研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建设对策等。而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分析“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论文很少。少数作者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标准、相关构建路径、路径有效性等内容。
本文以河北省3所国家优质校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现状,分别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3所学校均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1],指明了“双师”素质的两大方面,但如何具体进行“双师型”教师认定尚无官方明确说明。3所学校2019年 “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3所学校2019年的 “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都比较高,都超过了70%。3所学校均制定了本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定办法,甚至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级认定,但各个学校的标准内涵不同,操作尺度不一。各校都是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自己容易操作的“双师型”标准。
表1 3所学校2019年“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情况
校企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管理等系列制度,激发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个体成长与“双师型”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建设行为,但一些制度缺乏后续的保障措施,制度执行缺乏监督与问责机制,制度执行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
各校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校级各类培训,注重新教师培养,多种方式促进新教师成长,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培训机会,但无论哪一级培训,基本以理论形式为主,给予教师真正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企业锻炼方面,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面临学校教学与企业锻炼的双重压力。
校企共同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系列办法,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任教,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3所学校2019年校外兼职教师情况见表2。学校兼职教师比例、课时比例虽然持续上升,但兼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校企双向流动不畅;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参与专业建设、评价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真正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2]
表2 3所学校2019年校外兼职教师情况
国家层面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中起顶层设计的作用。一是分级分类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国家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规范“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管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二是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国家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置专业培训项目,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提高师资培养质量。三是列支专项经费用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聘用。国家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3]四是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国家加大职业院校选人用人自主权,鼓励校企形成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学校层面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本校“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双师”素质持续提升,“双师”结构逐步优化,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不断完善本校“双师型”教师标准与制度体系。学校依据国家、省、市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完善“双师型”教师品行规范、教学能力、实践技能三个维度的核心标准、量化指标与认定办法,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执行相应政策[4];同时为制度的顺利执行提供有力的经费、人员与组织保障,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与问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效果。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学校对专业教师分层分类进行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国家级培训,注重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学校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条件与程序,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参与度,提升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探索“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建立校企互聘互用的教师团队,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四是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5]。学校研究制定试点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重点评价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分类评价,加强考核,动态管理[6]。
专业层面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中起具体实施的作用。高职院校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组建。一是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试点专业教师在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能更好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行业企业所需的能力体系、知识单元和教学领域,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7]。二是增强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试点专业充分利用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试点专业聚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构成,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双带头人,大力提升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形成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8]。“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支撑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形成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培育机制,能确保“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