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01 04:10杨学超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搭桥术体外循环主动脉

杨学超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外科,河南 郑州450016)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由冠状循环发生粥样硬化病变造成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供血之间失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受损引起,临床多伴有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或猝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方式,通过建立血流旁路使心肌再血管化,从而保证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3]。基于此,本研究以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为对照,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 年3 月至2019年3 月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0 例。 观察组男34 例,女16 例; 年龄41~79 岁,平均年龄 (56.82±3.37) 岁; 纽约心脏协会 (NYHA) 分级: Ⅱ级24 例,Ⅲ级17 例,Ⅳ级9 例; 合并高血压6 例,糖尿病10例,心绞痛18 例,心肌梗死16 例。 对照组男29 例,女21例; 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 (56.67±3.18) 岁; NYHA 分级: Ⅱ级26 例,Ⅲ级16 例,Ⅳ级8 例; 合并高血压7 例,糖尿病9 例,心绞痛19 例,心肌梗死15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 适合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 存在免疫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 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史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静吸复合麻醉,常规气管插管,取仰卧位,保证机体血压、心率、温度正常的条件下,作胸骨正中切口; 行静脉内全身肝素化,激活凝血时间保持250~300 s,放置心包牵引线,暴露冠状动脉分支,固定靶血管,心脏跳动下使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做乳内动脉和冠状动脉连续性吻合; 夹住主动脉壁,切开主动脉外膜,打孔处理,静脉桥和升主动脉处做近端吻合。 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静吸复合麻醉,常规气管插管,取仰卧位,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X 线确定导管位置,肝素抗凝,激活凝血时间保持160~200 s,循环稳定后撤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对穿刺点进行20 min 压迫,加压包扎处理。

1.4 评价指标 ①围术期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②心功能指标: 术后3 个月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的心脏指数 (CI)、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 (LVSWI)、右室做功指数 (RVSWI)水平; ③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 (术中室颤、心肌梗死、缺血性改变、呼吸功能不全) 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s)

住院时间(d)观察组 50 425.53±195.35 218.46±105.25 2.80±0.84 13.32±2.64对照组 50 1065.25±394.36 565.36±184.64 5.07±1.10 17.83±3.14 t 10.279 11.542 11.597 7.774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输血量(mL)手术时间(h)

2.2 心功能 术后观察组的CI、LVSP、LVSWI、RVSWI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的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n CI[L/(min·m2)]LVSP(kPa) LVSWI RVSWI观察组 50 4.97±0.46 14.35±1.32 35.72±3.36 4.85±0.43对照组 50 3.21±0.37 11.30±1.05 28.66±2.42 3.50±0.33 t 21.081 12.787 12.056 17.6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4.00%) 低于对照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危险性强、致死率高等特点[4]。 冠心病发病时可引起机体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5]。 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主要通过更换梗阻冠状动脉,达到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状态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6]。 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方式,其中体外循环指手术在心脏安静的情况下进行,而非体外循环则指在心脏运行情况下进行。 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于在体外循环状态下,机体处在控制性休克状态,易诱发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造成机体组织与器官损伤,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发热、血管收缩、肾功能不全等灌注后综合征,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医疗负担[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常温,不使用体外循环,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可有效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或灌注再损伤发生,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通过保证机体生理状态正常运行,少量使用肝素,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 此外其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 对 照 组,术 后CI、LVSP、LVSWI、RVSWI 均 高 于 对 照 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均<0.05),提示相较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搭桥术体外循环主动脉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急性冠脉综合征搭桥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