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旋后位固定治疗Smith 骨折的研究

2020-04-01 04:09谭伟欣李国韶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掌侧夹板前臂

谭伟欣,李国韶

(佛山市中医院 骨科,广东 佛山528000)

Smith 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 临床中,早期在Smith 骨折手法复位、对位对线满意的情况下,如果固定不牢靠,后期常常会出现再次移位。 目前西医的治疗大部分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我院运用手法复位配合旋后位小夹板固定治疗Smith 骨折,疗效显著,免除了患者的手术痛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7 年9 月到2019 年6 月收治的40例Smith 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 符合Smith 骨折诊断标准; 桡骨远端骨折,其远折端向掌侧移位。 排除标准: ①因肿瘤、结核、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者; 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③陈旧性骨折者; ④开放性骨折者。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 例。 实验组: 年龄13~48 岁; 女性5 例,男性15 例; Ⅰ型11 例,Ⅱ型8 例,Ⅲ型1 例; 左侧13例,右侧7 例。 对照组: 年龄14~45 岁; 女性7 例,男性13例; Ⅰ型10 例,Ⅱ型9 例,Ⅲ型1 例; 左侧14 例,右侧6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 手法复位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予以手法复位。 患者卧位,患肢屈肘90°,前臂置于后旋位,术者手握桡骨骨折远端,予以伤肢桡骨远端拔伸牵引,助手手握前臂近端对抗。 运用我院的正骨十四法,术者纠正桡骨远端的向掌侧的移位,再予以纠正桡骨远端的向桡侧的移位,对骨折端进行触摸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予以固定。 再送患者到放射科拍X 光片证实骨折对位对线恢复正常。

1.2.2 夹板外固定和石膏外固定 ①固定的方法: 实验组: 患肢前臂旋后位杉树皮小夹板固定。 对照组: 患肢前臂中立位石膏管型固定。 ②夹板的制作: 实验组用杉树皮制作小夹板,内铺一层夹骨棉,四块夹板的总宽度占前臂周径的4/5[1],排列均匀,夹板厚度适中,四块小夹板的长度为: 背侧夹板从前臂上1/3 到腕横纹上1 cm,于骨折近端加棉花压垫; 掌侧夹板从前臂的上1/3 到掌骨的中段 (超腕关节),于骨折远端加棉花压垫; 内侧夹板从前臂上1/3 到腕关节平面,于骨折近端加棉花压垫; 外侧夹板从前臂上1/3 到桡骨茎突,于骨折远端加棉花压垫。 按叠瓦式包扎法绑扎小夹板,检查绑扎的松紧度适中,上下可移动1 cm,悬吊前臂于胸前,旋后位固定4~6 周[2]。③管型石膏的制作: 用高分子石膏管型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

1.2.3 其他处理 两组均外敷伤科黄水。 分别在手法整复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 周、术后4 周、术后6 周、术后3 个月随诊并拍X 光片。 骨折早期治法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主,予我院骨八方加减,中后期治法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主,予我院骨六方加减。 嘱咐患者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后即可进行手指握拳屈伸等功能锻炼[3]。 患肢每三日夹板换药。 术后4~6 周复查X 光片,如骨痂生长良好,可予以拆除小夹板外固定。 之后,参考相关文献[4],行手腕的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考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关标准[5]。 治愈: 骨折对位对线满意,无疼痛肿胀,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端,局部无明显畸形,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背伸、掌屈以及前臂前后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 骨折对位欠佳,局部有轻度疼痛,有轻度畸形,腕掌屈、背伸及前臂前后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无效: 骨折未愈合或畸形愈合,有压痛、叩击痛以及功能障碍。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比较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掌倾角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比较 (±s,°)

组别 n 整复前 整复后当时 末次随访实验组 20 28.94±1.59 11.21±1.29 10.67±1.38对照组 20 29.18±1.47 11.89±1.56 16.23±2.89 t 0.4957 1.5023 7.7641 P 0.6230 0.1413 0.0000

2.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n,n (%)]

3 讨论

Smith 骨折是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发生的骨折[6]。此类骨折多由跌倒后腕背侧着地,腕关节急骤掌屈所致。 远端骨折块受到前臂掌侧屈肌群及旋前方肌、旋前圆肌的牵拉,故其移位方向是远折端向掌侧移位。 当旋后位固定时,腕关节自然背伸,前臂背伸肌群带动骨折块向背侧复位,抵消前臂屈肌的力量,减少骨折远端再次向掌侧移位[7]。 原因如下: ①由于Smith 骨折是发生于桡骨远端的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桡侧方向移位,向背侧成角。 背侧骨膜断裂,掌侧质虽然破碎但骨膜常保持完好。 骨膜的牵拉,骨折背侧与掌侧受力不平衡,骨折容易再次向背侧成角或掌侧移位。 ②根据前臂的解剖学特征,屈肌的收缩力大于伸肌[7]。 前臂屈腕肌群容易牵拉致骨折容易向背侧成角或掌侧移位。 ③当前臂中立位时,由于旋前方肌及旋前圆肌的旋前作用,桡骨骨折远端容易再次向掌侧移位。 总之,前臂于中立位时,前臂内外侧作用力不平衡,前臂内外侧肌群动力无法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所以容易发生再次移位。

当发生Smith 骨折时,各肌作用力的合力导致骨折移位。从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来看,如果一根杠杆要使它对支点保持平衡,则要使它的动力矩等于它的阻力矩,也就是说作用在杠杆上的各个力对支点的力矩的差应该等于零[8]。 在长骨的杠杆力系内,为达到长骨的杠杆平衡,就要使肌力矩的大小等于阻力矩的大小。 由于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的力臂大于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的力臂[7],为了让力矩取得平衡,需要增加一个对抗屈肌收缩的外力。 肱桡肌是附着在桡骨茎突上的唯一肌肉,当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时,该肌是屈肘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力; 而肱桡肌在前臂旋后位时的活动性最小,骨折断端最稳定,可减轻桡骨远端骨块往桡侧移位的倾向。 虽然旋前圆肌与旋前方肌在旋后位是最紧张的,但掌侧板对下尺桡关节的固定,可减少其旋前作用。 有研究[9]显示,桡骨远端的背侧成角超过10°,腕关节的运动功能就会受影响。 现代治疗理念提倡符合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对稳定固定,从而尽量减少对骨折及骨膜的医源性损伤,有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10]。 本研究应用中医正骨手法及小夹板旋后位固定治疗Smith 骨折,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掌倾角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表明实验组的方法使前臂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恢复到平衡,适应生理要求,故能大大降低骨折再次移位的机率。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旋后位固定治疗Smith 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有效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掌侧夹板前臂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掌侧与背侧置入固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掌侧锁定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
DVR解剖型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成人前臂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定义风格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