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康复科 浙江舟山316000)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后遗症,会给患者康复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西医治疗该病通常采用神经递质抑制剂类药物口服,但效果并不明显[1]。有报道称,给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2 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有无接受针刺治疗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 例。其中对照组男23 例,女13 例;年龄45~78岁,平均(61.38±5.28)岁;脑梗死22 例,脑出血14例。研究组男24 例,女12 例;年龄46~79 岁,平均(60.89±5.83)岁;脑梗死20 例,脑出血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检查确诊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处于卒中恢复期;年龄<80 岁;发病时间<3 个月;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既往卒中未遗留后遗症。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语言障碍及意识障碍;发病2 周内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对针灸严重恐慌;合并血液传播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依从性较差,或不配合研究。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给予卧床康复训练、坐位康复训练及站立、行走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1 h,期间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跌倒。研究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取委中、尺泽、极泉、水沟、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尿潴留、尿失禁加关元、曲骨、中极穴;伴复视加球后、天柱、晴明穴;伴便秘加天柱、丰隆、水道穴;伴足外翻加丘墟穴透照海穴;伴头晕加天柱、完骨、风池穴;伴下肢不遂加风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穴;伴上肢不遂加合谷、肩髃、手三里穴;伴口眼歪斜加颊车、地仓穴;伴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穴;伴痰热腹实加内庭、曲池、丰隆穴;伴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穴;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穴。采用25 mm 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先泻后补,留针20~30 min,间隔5 min 进行一次提插捻转,每日1 次。两组疗程均为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分值0~45 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疗效评估:肌张力下降,肢体痉挛症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各项症状表现基本消失,视为显效;肌张力有所下降,肢体痉挛症状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升,各项症状表现有所改善视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恶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表1 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258,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中风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主要是由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部损伤引起,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永久损伤。中风患者在中风后因肝脏受损、功能失调,病邪滞留于体内导致肝脏阴虚、气血损耗,易遗留不同程度的言语不利、偏瘫、痴呆等后遗症[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受多种因素影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认为[4],针刺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减少多巴胺与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减轻疼痛反应,此外还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还有学者指出,通过采用针刺疗法对腧穴进行刺激,由经络感传,可促进精气的运行[5]。《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精气的运行可有效促进神的恢复。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多以肝肾不足、湿邪痰阻、气血亏虚为主,筋脉失养拘挛,导致关节屈伸不利[6]。因此,中风后偏瘫患者需以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为治疗原则。相关研究显示[7~8],针刺有助于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颅底血液流向与血液循环状态,有利于重建局部病变区侧支循环,维持病变区域受损脑组织血氧供应。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 评分与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258,P<0.05),提示相比于单纯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疗效显著,患者预后较好,这与以往研究[9]结果相一致。笔者分析取得上述显著效果的原因在于醒脑开窍针法能够达到疏经通络、滋肝补肾、醒脑开窍等作用,促进大脑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坚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以改善元神之府,开窍启闭[10]。综上所述,给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