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帆
【摘 要】 吕四渔民号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作为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音乐史料,将其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能够激活学生音乐细胞,打开音乐学习大门,进而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核心素养。因此,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学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学
吕四渔民号子是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一般认为,吕四渔民号子是一种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作为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也是渔民劳作抒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音乐史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效运用,以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民俗文化的认知,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非遗”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
音乐学习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音乐学习需要音乐细胞,当学生说出“我没有音乐细胞”的时候,就是指自身缺乏音乐表达能力,实际上也是指自身缺乏音乐理解能力。传统的音乐课堂上,好多学生都难以真正走入音乐之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难以对音乐形成直觉认识,更多的是模仿,所谓“学唱歌”的通俗说法,实际上就暗示着学生游离在音乐之外。诚然,一些经典歌曲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歌词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词、曲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但相比较于非遗音乐而言,由于后者与学生的生活有更多直接关联,因而学生更容易在认知、情感上形成认同,当这种认同感形成之后,学生的音乐细胞就被有效激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吕四地区由于地处吴地,临江靠海,祖祖輩辈形成了打渔的传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渔民号子文化已经深入到当地人们的血脉当中,日常生活中的好多元素都蕴含着渔歌意蕴,也正是因为如此,吕四渔民号子才陆续申报为市、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课堂上,当笔者给学生播放渔民号子时,学生普遍感觉非常亲切,而且他们发现原本只是生活中的一些通俗音乐竟然走进音乐课堂时,一方面兴奋,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听到教师关于渔民号子的解读,于是《撑船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天,我撑船逍遥在外边,三十六行买卖我不做,我撑船为业去天边……”就成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他们对民俗音乐的认识,进而对音乐也就亲近了起来。
笔者仔细研究过吕四渔民号子,发现其中的音乐元素其实非常丰富,而且学起来很容易上口。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当笔者与音乐同行交流吕四渔民号子,并尝试教给他们吕四渔民号子的时候,他们又感觉非常拗口,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于是笔者想到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样的文化熏陶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理解吕四渔民号子的时候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犹如学习母语一样自然。如果说吕四渔民号子能够刺激学生的音乐细胞,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话,那有可能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非遗”打开学生的音乐世界
激活了学生的音乐细胞,后面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入音乐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走入音乐世界,并非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一下子有了质的提高,而是指学生能够亲近音乐,能够对音乐学科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够就音乐进行简单评价,而不只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音乐判断的“好听”或者“不好听”的认识。从教学经验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好多学生之所以长大之后不喜欢美声、京剧,客观上与小学阶段没有接受专业的音乐熏陶有关,过于儿化或者通俗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原本应当吸收的各种声器乐美学的营养在不知不觉当中流失了。
通过吕四渔民号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这种有别于通俗音乐的词、腔、调,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乐感特色的音乐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民俗音乐的理解上升为民族理解,甚至还有可能为将来的世界理解奠定基础,从而演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内涵。
吕四渔民号子中有一种叫“对草”的号子,表达的是春汛、秋汛前渔民准备捕捞时用草和麻绳结网的情形。当地渔民把从沙地里收集到的水茅草铺在海岸边,然后打草结网,并称其为“对草”。对草号子有很多种,其中之一是:哼哇里格来,哎哼哇勺里来,哼哇哼哇勺里来,哎哼哇哼左勺里来,哎——。笔者在向学生呈现这段号子的时候,取材来源于多个途径,有网上搜集到的启东吕四渔民号子的展出录音,有家长提供的相关视频。演绎的内容大抵相当,都是渔家妇女一边干活一边唱的对草号子。当课堂上呈现这段号子的时候,笔者注意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号子中出现的错落有致、高低节奏分明的特征,刚开始孩子们是一边听,一边笑,后来就是一边听一边打节拍,再后来就是一边听一边模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学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在帮吕四人民将渔民号子代代相传。
实践表明,在渔民号子的熏陶中学生对音乐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他们在课堂上、在家里,都能够将渔民号子当成是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音乐学习的大门由此向学生敞开。
三、“非遗”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
今天的教育已经走向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阶段,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吕四渔民号子作为非遗音乐,其在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作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吕四渔民号子能够在学生成长的时代,在他们的心目中打下乡土文化的烙印,从而让学生将来无论怎么发展、成长,无论走向何方,都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化烙印,对乡情形成深刻的记忆;同时,渔民号子中所蕴藏的淳朴、善良的人文底蕴,可以在学生三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为其奠定人生底色,从而保证学生后来的知识累积、能力形成都能够植根于这种纯真、无瑕的基础之上,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哲学将得到演绎。
必备品格实际上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相对于关键能力而言的。相比较而言,音乐学科更多地具有社会科学的内涵,其来源于生活,作为一种文化,其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又起着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的作用。因而以吕四渔民号子作为载体来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的时候,其客观上也确实起着能够培育学生必备品格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包括吕四渔民号子在内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素材,在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教师寻找到一条新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这可能也是吕四渔民号子作为文化符号存在的另一个积极的意义。
总之,作为非遗的吕四渔民号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技能方面,还是在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乃至于核心素养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探究。探究的价值,既能够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方面,也能够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参考文献】
[1]梁圣蓉,阚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刘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堂的探讨——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儿童音乐,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