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彬
摘 要:微课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产物,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文章从历史的学科特性入手,基于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心理,阐述了微课在历史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微课;历史教学;导学案;应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97-02
一、引言
很多学生都说她们爱历史但不爱历史课,因为传统历史教学由于各种因素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既能满足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方法。微课等一系列微技术的发明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为历史课程在制作和运用微课上有着鲜明的优势。
首先,历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浓厚的人文色彩,以知识积累和情感感悟为前提获得提升和发展,其生动性、趣味性较其他学科突出,而且自主学习的难度相对不大,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其次,历史具有过去性,几千年来历史人物、事件浩如烟海,人们重视历史传承,因此网络上有着大量的历史文本、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其广博性、多样性为微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再次,历史具有延续性和联系性,内容丰富,有时课内教学时间不足,可以通过课外进行不断补充和延伸,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新课标在目标上也强调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發展。
在这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基于历史课程的学科特性,根据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实际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等,不断探索微课在历史课程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发挥它在各种教学环境中的作用,真正转变我校的教学模式。
二、微课与导学案结合辅助课堂教学,创造课堂新格局
与其他学科不同,一节历史课既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又要兼顾其他的能力、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常常气氛沉闷、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创造课堂的新格局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我校现有技术条件及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态度:缺乏微课程交互式网络平台,但已提供在线授课系统,甚至给学生配备电子书包等;学生们面对的课程多,任务重,时间比较紧张,花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相对少,其历史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待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让微课与导学案配合使用,是我校讲授新课所使用的主要方式。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新课标和学情制订出来的学习方案,通过设置目标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目前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被广泛推行。但导学案是静态的,历史课程中常常有许多历史概念,很难通过教材和导学案的文本展示使学生理解,这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只是浮于表面,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微课则是动态的,教师可把重要历史概念制成微课,或是利用网络微课资源进行讲解。这样的微课不仅形式新颖生动,而且内容凝练精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辅助他们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但微课短小精悍,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阐述,容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校把微课和导学案相结合,既实现了动态和静态的结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通过导学案使碎片化的微课内容联系整合起来,促进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课前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思考导学案设计的探究问题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观看微课,完成任务;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对教师在导学案中提出的探究问题以及仍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辩论质疑;由教师点拨,突破本课重难点和疑惑处,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图,并加以练习巩固,检测学习情况。
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先发给学生导学案,根据制定好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预习,掌握基础知识,如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完成基础任务。并思索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在中共八大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为什么会产生‘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失误?这二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对当时的国家造成了什么影响?‘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对经济建设有何影响?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课堂上,教师播放网络上已有的相关微课素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进行答疑解惑。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对生生互动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点拨,并让学生把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进行整理内化,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并进行展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以史为鉴,学生畅所欲言,讨论这一时期的探索给现今的经济建设留下的启示。最后进行课堂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借助微课与导学案的结合,我校努力让课堂从教师的“讲坛”变为学生的“说坛”,让学生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大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开放型的评价”,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能沦为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形式。
三、辅导学生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微课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条件和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复习和修正,这创造了课外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利用微课辅助学生课外学习,一般应用于高考复习阶段。因为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科目,学生在这一阶段极其重视,而且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时间的安排没有高一、高二那么紧张,学生会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历史。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根据教师发送的微课进行课前复习,确定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学生观看微课后,在原有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对历史知识进行了消化、应用和体验,同时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利用QQ或微信与教师保持联系,反馈自己在复习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通过交流,教师最终确定在课堂教学中复习的重难点,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根据课堂教学或者巩固练习中产生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相关知识点的微课解决问题,这样微课就代替教师起到了课后辅导的作用;由于微课可以反复观看,因而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需求有选择性地观看相应的教学内容,巩固、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通过课外拓展学习,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历史知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延续性和联系性,让学生极感兴趣。但困于教学时间、教材编写等原因,教材和课堂教学无法充分体现其特性。而微课可以满足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对超出课本课堂知识的学习需求。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完整的表述,但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會提到。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课外观看微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历史学习的开放性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节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比如,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微视频制作”比赛,要求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制成微课,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和了解历史。在活动中,学生根据对历史的理解与探索,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制定课题,学习并制作微课,拿出了耀人的成果,如《昭君出塞》《徙木立信》等,充分地展现了才华,实现了自我价值。
我校还把时事与历史结合起来,开设了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现实中体会和感悟历史。如“穿越丝绸之路”,教师利用网上大量的视频、文字资料制成相关微课,开展探究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由此丰富了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加深了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与现实(“一带一路”)之间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国家政策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样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开放了教学空间,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探索精神,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与微课的结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创建优质的历史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亟待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等,但在数字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的今天,教师要以高标准来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紧跟教学改革步伐,努力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郑荣玉.高中微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变革[J].教育信息技术,2014(1):35-37.
[3]郑 玮.微课促进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变革分析[J].新课程·中学版,2015(4):149.
[4]葛余常.微课导学案的应用探索及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6):44-47.
[5]徐 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9):3-12.
[6]曹秉坤.浅谈历史学科课外活动的方式与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