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英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不仅依靠劳动必修课,还需要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融合。数学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在小学数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可行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从以下途径:挖掘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应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材;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1-0011-04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得以落实,一方面离不开专门的劳动必修课,另一方面要在学科专业中融合渗透。《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能否渗透劳动教育?有哪些渗透的路径?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可行性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劳动。例如,“数”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生产劳动中计数和分物的需要,人们最早是靠手脚来计数的,当手脚不能满足计数的需要,就出现了用石头计数、黄豆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等计数方式,而后逐渐产生了更为便捷的在兽皮上计数的方式,后来逐渐统一成世界普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数学是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劳动中产生了数学,而数学的发展又使劳动事半功倍,例如疫情期间,人们利用统计模型,预测样本总体情况,进而提前采取相应对的措施,助力疫情防控。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子”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内容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这与数学教材中背景因素的选择不谋而合。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笔者将小学数学教材12册中的单元主题图、例题、习题、整理和复习、成长小档案、你知道吗等内容按照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分类。以此展现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因素。
通过对12册教材内容梳理发现,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性劳动方面都有涉及,但是生产劳动方面占比较大,这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程度。
(一)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在教材中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的处理;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维护教室、校园卫生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练习题第8题,“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你是怎样整理的”书包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而这一单元所学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生活中家长给孩子收拾书包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练习题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自理意识、提高自理能力。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例题2中展现了一副班级大扫除的情景,进而提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这一问题,在例题中蕴含着维护班级卫生这一劳动内容,也具有增强集体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的意义。又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的插图现家里来了客人,小明帮妈妈烧水泡茶的情景。蕴含着教育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具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等教育意义。
(二)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这类内容主要体现在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中。如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工人搬运货物、垃圾处理厂回收可利用垃圾……这些内容使学生明白人们日常生活的运转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这部分内容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中的伟大,使学生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要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如在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题2中,图片描绘了制作包子的情景,桌上一共有6屉包子,每屉有4个,由此引出乘法和除法的问题;五年级下册“练习二十四”第3题,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创设农民伯伯浇果树的情境图,求浇了所有果树的几分之几,还有几分之几没浇;六年级上册第12页以垃圾回收处理为切入点,每天大约有70吨生活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占1/3,15天有多少吨垃圾可回收利用。教师要借助教材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譬如在制作包子的情景中有机融合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教育,在垃圾处理厂回收可利用垃圾情景中渗透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知识,体会普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三)公益性劳动
“公益性劳动”在教材中主要体现在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环境保护、热爱自然、为他人提供服务等方面。在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回收旧电池这一题中,教师可以结合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有害垃圾乱掉乱弃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四年级下册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参加植树活动”可以渗透美化环境,美化自然的教育。
对教材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分类,使各类劳动教育内容更加清新明确,进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更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榮誉感;在装扮校园中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导学生积极承担家务,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生产劳动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做出的贡献,使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的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在公益性劳动方面,注重渗透关爱生命、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但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能舍本逐末。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抓住主要矛盾,要以数学教学内容为主体,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中来,不能过分在意课堂效果而刻意将劳动教育元素加入到数学教学中,反将劳动教育作为主内容进行讲解,进而忽视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挖掘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景,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景,使数学具有“生活味”。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劳动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的应用价值融合,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教育。数学史、数学文化揭示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对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挖掘,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知识点中,可以结合数学史向学生介绍面积单位是如何产生的。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大小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在古代不同地区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这造成了人们交往的不便,我国在秦朝才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
(二)在具体的应用中,提升劳动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必备的劳动技能是生存的关键。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外卖而忽略了做饭这项技能。教师可以将买菜做饭与数学中的优化思想结合,既能用数学中的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又能学做饭,掌握生存技能。如在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优化”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本知识点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如下表所示,让学生体验从买菜到摘菜再到烧菜、做饭的过程。
在買菜做饭的过程中学生体会统筹思想的运用使生活更科学、更高效;学生记录买菜所花费用,记录家庭中一顿饭的花费,可以让学生询问父母一个月家庭在食物方面的支出是多少,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买菜、做饭的感受,并适时渗透珍惜劳动成果、珍爱粮食的教育。
(三)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绿色出行”。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计量、简单统计、比例等知识,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以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出行方式为切入点,放手让学生在自主调查、自己统计,估算一家人一天大约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进而探索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把绿色出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学生在这调查过程中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整体来看,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既有立足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内容,也有各行各业劳动场景的展现,还有公益性劳动的场景。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从文件规定走向现实,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其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要与学科相融合,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案,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渗透目标,而忽略了教学内容。